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挥别“文化荒漠”,营造“书香之都”——在不断创意创新中发展提升的深圳读书月活动
作者:徐雁 陈哲彦 来源:《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4》 责任编辑:Gangan 2024-10-25 人已围观
深圳市区中心,最初是在广东省宝安县的辖区里迅猛发展起来的。1980年6月,到深圳担任中共市委常委、副市长的罗昌仁回忆说:“火车驶入深圳时,看见沿途的景观要么是荒山野岭,要么是乡村的零落炊烟。”出站后,“从东门到市委只有泥巴路,两边都是稻田。”
随着当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这种局面迅速地被现代化的建筑技术改观了,但与深圳城市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其文化内涵在初期却较长时期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于是,“文化沙漠”便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早期移民对深圳这一新城市家园的自嘲。
随着当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这种局面迅速地被现代化的建筑技术改观了,但与深圳城市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其文化内涵在初期却较长时期没有得到相应提升。于是,“文化沙漠”便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早期移民对深圳这一新城市家园的自嘲。
深圳市新华书店首任总经理汪顺安先生回忆说,到1985年,即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建设的第6个年头,所谓深圳新华书店,依然只有解放路和沙头角两个门市部,营业面积仅有可怜之至的数百平方米,在整体上其实还是原来广东省宝安县新华书店的规模,店面陈列图书种类不全,库存复本储备量不足,以至于很多想看书的人要托其他地方的亲友买了寄来深圳。另一方面,位于红荔路上的深圳图书馆,是迟至1986年才开放的。它能够提供给当时读者的书刊借阅品种和数量,以及阅览座位,也都十分有限。而深圳市人口当时已经激增到100多万,图书市场及公共文化服务在需求与供给间的强烈冲突,导致“文化沙漠”之说正式在媒体上出现,反映了人们在精神食粮方面的强烈诉求。
为改变这一现状,30年来深圳通过持续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在公共文化事业上获得了不俗的发展和建设成果。而在201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荣誉称号,使之成为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即是对深圳全民阅读事业的充分赞誉。
那么,深圳是如何持之以恒地在内涵上建设“书香之都”,逐渐挥别“文化荒漠”的谑称的?已连续举办24届的深圳读书月在这期间发挥了何种积极推动作用?深圳这个“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对于其他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地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又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三个问题,正是本文所要探求的重点。
为改变这一现状,30年来深圳通过持续的投入和不懈的努力,在公共文化事业上获得了不俗的发展和建设成果。而在201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荣誉称号,使之成为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即是对深圳全民阅读事业的充分赞誉。
那么,深圳是如何持之以恒地在内涵上建设“书香之都”,逐渐挥别“文化荒漠”的谑称的?已连续举办24届的深圳读书月在这期间发挥了何种积极推动作用?深圳这个“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对于其他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地开展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又提供了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三个问题,正是本文所要探求的重点。
一、深圳读书月活动创办的“天时”和“地利”
1996年11月,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书城举办。在书市启幕当天,为控制客流量实行现场购票进场方式,结果售价5元人民币一张的门票丝毫未抑求知若渴的深圳市民们的热情,在书市开展的第一天就吸引了约10万人前来参观购书。在10天内,深圳书城销售总额高达2177万元。这说明,随着现代化产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市场选择为机制的社会竞争新格局,让来到深圳的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乃至外来务工人员,都表现出了旺盛的自学求知的欲望和继续学习的需求,而这,正是深圳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所在。
于是,深圳文化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琢磨,应该如何把在全国书市期间表现出来的读书热情维持下来,留住一年一度的文化狂欢。1996年,时任深圳图书馆副馆长兼深圳市政协委员的刘楚材先生,开始提出深圳设立“读书节”的提案,但直到2000年,在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局长的王京生先生大力支持下,才得到中共深圳市委有关领导的重视。据后来担任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王京生回忆,正是他俩共同促成了深圳市文化局对这一政协委员提案的落实。
到2000年4月,深圳市文化局提交的《关于在我市举办“深圳读书月”活动的报告》,获得深圳市委宣传部的同意批复,决定将每年11月确定为深圳读书月,从而一举开创了以城市名义举办读书月(节)活动的先河。
1996年11月,第七届全国书市在深圳书城举办。在书市启幕当天,为控制客流量实行现场购票进场方式,结果售价5元人民币一张的门票丝毫未抑求知若渴的深圳市民们的热情,在书市开展的第一天就吸引了约10万人前来参观购书。在10天内,深圳书城销售总额高达2177万元。这说明,随着现代化产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市场选择为机制的社会竞争新格局,让来到深圳的具有较高学历的年轻人,乃至外来务工人员,都表现出了旺盛的自学求知的欲望和继续学习的需求,而这,正是深圳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所在。
于是,深圳文化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琢磨,应该如何把在全国书市期间表现出来的读书热情维持下来,留住一年一度的文化狂欢。1996年,时任深圳图书馆副馆长兼深圳市政协委员的刘楚材先生,开始提出深圳设立“读书节”的提案,但直到2000年,在时任深圳市文化局局长的王京生先生大力支持下,才得到中共深圳市委有关领导的重视。据后来担任中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王京生回忆,正是他俩共同促成了深圳市文化局对这一政协委员提案的落实。
到2000年4月,深圳市文化局提交的《关于在我市举办“深圳读书月”活动的报告》,获得深圳市委宣传部的同意批复,决定将每年11月确定为深圳读书月,从而一举开创了以城市名义举办读书月(节)活动的先河。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