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扫码关注

弘扬中华文化 共建精神家园

作者:韩望喜 来源:《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22 人已围观


三、天地之心:思诚
 
“诚”作为贯通天地人心之最高道德原则,是中华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何谓“诚”?《大学》中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在道德冲突中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人为什么要对别人、社会负责?是因为儒家以恭敬和爱来“立人”,那么人对人的爱,必然导致人对人的诚和信。儒家典籍《中庸》论“诚”最详尽。“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是上天本然之道理,是自然法则。诚之,是用功择善,是人生法则。诚的人本性自然符合中道,毋用思虑而有所得。这就是圣人。求诚的人,择众理而明善,固执坚守,努力寻求,以达到诚的目的。诚既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境,也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目标。“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贯穿万物始终,有德行的人将诚奉为至宝。
 
诚是德之根本。诚信是道德修养的起点,因为道德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要自律,要意诚。道德的实现,要把人内在的道德意识见之于外在的道德行为,君子慎独,诚内而形外。
 
儒家看待诚为至真,诚为至善,诚为大美。首先,诚是豁然贯通真实无妄的主体精神,是和宇宙本体合一的真理境界。“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其次,诚是仁爱大德。人须以诚待人,才能公正坦荡地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再次,诚是大美,是无言、忘我、与万物同一体的天地境界。
 
四、天人合一:自强
 
天人之和谐,使得中华文化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自觉性。中国古代哲学家推崇“天人合一”的境界,讲究“以德配天”。《易经》上写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哲学把主体精神提升到和宇宙本体一样的高远境界,强调人的道德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精神境界的追求。天地自然按一定的规律运动,人也遵照天地规律去认识和改造自身。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五千年来,勤劳勇敢、矢志不移,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理念深深印在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凝成我们的民族精神。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孟子有言:“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与禽兽的分别,是在精神的层面。将内在的良知、善端扩充、充实,使之变为主体的道德意志,就能以“大丈夫”气概立于天地之间。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中国哲学传统上看,儒家伦理精神特别强调主体内在道德意志自律、道德践行上的主体性,把外在要求,通过自省,变为主体自觉自愿的要求。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出自内心的自然要求,以个体道德为起点,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乃至杀身成仁。
 
五、天下之忧:忠公
 
精神家园是生命的指向。中华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有大人格,有使命感、责任感。忠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旨归。
 
忠诚,有着深厚的道德内涵。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一个“归”字,表达了中华民族以天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就是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的一个奥秘。要达到人的高尚精神境界,在个人和国家之间,人的精神必须落实在国家、民族二字上。儒家先天下之忧的精神气质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儒家文化立意很高,视野甚广。“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正心、诚意出发,最后要落到“天下”二字。以天下为己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充分表现了儒家伦理的全局意识、整体意识和国家民族大义。儒家的整体主义精神气质,对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保持民族的团结统一、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道德崇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每个人要胸怀天下,公忠为国。从孟子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可以说是把天下的利益作为最大的善,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诉求和人生品格。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