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扫码关注

弘扬中华文化 共建精神家园

作者:韩望喜 来源:《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22 人已围观


六、君子人格:知、仁、勇
 
通向精神家园之路,是人文化成之路,是人格成长之路。自古以来,西方崇尚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中国推崇三达德:智、仁、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中庸》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精神家园蕴涵在文化之中,而中华文化又浸润在深厚的道德价值体系和道德意识之中。个体要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同,首先必须对民族的文化要认同,对文化所表现的道德价值观认同,要表现出敏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有深刻人文修养的主体必须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修养、道德人格,认识到、体验到道德不是异己的东西,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与生命的神圣体验,从而在内心深处产生敬畏。
 
所谓知,是智慧,君子对道德本体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中庸》)。成己成物,仁也知也,合外内之道。所谓仁,即关爱。“仁之发处自是爱”(《朱熹》)。仁者,不忧己而忧天下国家也。中华民族有居仁由义的道德传统,“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以无私的胸怀,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这才是仁人义士。所谓勇,即意志与勇气。在中国文化中,勇永远是和道、义相配的。没有义的勇,是小人之勇、匹夫之勇。居仁由义,知耻向善,都需要极大的道德勇气。因此君子要养气,养浩然之气,充实于正气,配道与义,就会变作大丈夫、大勇者。中华文化对人的培养是有大视野的,它的出发点是来自一个十分高远的境界的。修身立志笃行三德,磨砺君子人格,每个人才能以其深邃的智慧、博大的胸怀、非凡的勇气,取得身心的平衡,同时与他人、社会和谐共处,才能在中华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七、理想社会:小康与大同
 
中华文化的最高理念,就是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地。
 
儒家将自我和谐和社会和谐统一在一起,表现了对社会理想的人性渴求。在个人生活中,儒家以道德完善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在社会生活中,以道德完善的社会为理想社会,将仁义(社会的合理性)原则放在首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者,正也。”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归根到底,是期望建立一个人性化的社会,期望体现一个社会对个体的关怀。
 
以仁者行仁政,将人性善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仁心带来仁政,这种精神气质是对个体的人性要求,也是对社会理想的人性要求。“小康”是先秦儒家理想中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说明先秦儒家的理想社会,主要就是道德清明的社会。儒家伦理政治的更高社会形态是“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天下为公的理念,既显示了仁人的高尚道德境界,又显示了理想的社会政治境界,这正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所向往的社会理想境界和美好精神家园。

本文来源于《深圳市文化艺术研究与探索》丛书之《深圳市公共文化研究论文选集》。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