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谭刚:为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5 人已围观



 
调来深圳,进入综研院工作,于我而言,实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
 
经济特区需要“特”
 
调来深圳,进入综研院工作,于我而言,实是人生中一个重大的转折。倘若一直在高校,基本上是一眼望得到头的教学生涯,跟社会的联系不会太密切。来到深圳后,身处快速发展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城市,从事的又是与现实问题密切相连的决策咨询类课题调研,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我对社会的全面认识了解,也有更多的机会向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学习。
 
到深圳后,参与的第一个调研课题是关于南油开发区的发展战略问题,牵头人是具体主持综研院工作的著名经济学家林凌教授。每次举行课题内部分析讨论会,林教授总能从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总结提炼出系统全面,同时又具有高度和深度的意见观点,让我收获良多、受益匪浅。正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借鉴,我也在逐步成长,从最初参与一般性课题,到后来陆续主持或者牵头完成多项重大课题调研,如特区内外一体化研究(2004年)、向国际一流城市叫板学习(2008年)、深圳未来发展方向选择研究(2011年)、经济特区的新使命新探索(2015年)、开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篇章(2018年),等等。
 
在现实调研课题之外,我还参加了院里组织的有关经济特区的理论分析与研究,最早是关于经济特区的争论。1994年北京一位学者提出特区不能再“特”下去的观点,到了1995年,就演化为对深圳经济特区的争论。当时,综研院也组织研究人员进行内部座谈、发表文章参与讨论。我当时撰写了《特区发展与地区差异》一文,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论证经济特区在区域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中的必要性,以及经济特区通过辐射带动作用对消除地区发展差异性的重要作用。除了撰写文章,我还第一次走进电视直播间,面对直播镜头,讲述了自己对于经济特区还要继续“特”下去的观点。
 
参与深港经济合作研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深港经济合作成为综研院重点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1992年下半年,我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深港河套地区研究,提出利用福田保税区及香港毗邻地区共同创办“深港科技园”的设想,其中子课题成果—深港跨境穿梭巴士后来如期开通运营。此后,委托方继续组织开展一河两岸经济带、深港边界地区开发系列研究,我受邀参加了评审及在北京、香港的研讨活动。
 
2008年,我带着党校团队再次研究河套地区开发课题。经过不断努力,2017年年初深港两地政府签署协议,河套地区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崭新命名,成为深港合作的重要项目。
 
为了迎接香港回归,推动深港经济合作,1995年11月深圳市组织力量部署深港经济衔接问题研究:由深圳市委研究室和市政府办公厅负责提交A方案,综研院提交B方案,A、B方案独立完成后提炼形成一份综合的深港经济衔接方案。经过几个月的调研与反复研讨,汇集综研院集体智慧的《深港经济衔接B方案》正式出炉。这个报告称得上是综研院关于深港合作的开创性研究成果,在论证会上得到众多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我当时作为华南研究中心主任,有幸全程参加了思想激荡、观点交锋的研讨及执笔,次年又具体负责编辑了体现全院集体研究成果的《深港衔接共创繁荣》一书,B方案以附录形式全文刊出。
 
此后,深港经济合作成为我一直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并发表了多篇研究成果。如《深港合作目标模式研究》(2006年)、《深港国际大都会—深港合作的总体目标与主导策略》(2008年)、《深港携手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建设》(2018年)。2009年,我与综研院的张玉阁牵头,合作编著《港深都会:从理念到行动》一书,汇集了综研院在港深都会建设方面的多项研究成果。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