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曾柳英:20多年默默做好事传播正能量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29 人已围观


▲口述者:曾柳英
口述时间:2019年8月20日下午
口述地点:深圳市宝安区爱心一族协会
 
曾柳英
 
1947年2月出生于广东深圳,中共党员,现为深圳市宝安区“爱心一族”协会会长。曾荣获国家级、省级、市级“三八红旗手”“优秀共产党员”“文明市民”“义工标兵”“文明使者”等称号和鹏城慈善奖,是深圳市五星级优秀义工。“爱心一族”义工组织从最初的13人发展到现有在册会员5000余人,是全市发展速度较快、人数较多的基层义工组织之一。
 
从1995年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到2000年“爱心一族”协会正式挂牌成立,再到今年,已有24年,协会一直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每当看到众多的会员义工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看到募捐时市民的大力支持,我内心总会涌起一股暖流,更加觉得我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由始至终,我们的初衷一直没有变,就是默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小事,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曾柳英20多年默默做好事传播正能量
 

 
“爱心”就是要用真诚善良的心去关心、帮助他人,“一族”既代表一个群体,也取“一簇”鲜花的寓意,象征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是有爱心又美丽的一群人。
 
坚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
 
我出生在宝安沙井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印象中小时候家里虽然很穷,但母亲一直教导我们做人要善良正直,待人要宽大厚道,生活要勤俭节约,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很艰苦,邻里之间经常互帮互助,谁家有困难全村人都会出手相助。
 
我小时候一直受传统美德和淳厚民风的熏陶,从小看着、学着妈妈竭尽所能帮助他人。在那个年代老师们会经常给我们讲雷锋的故事,教育我们要学习雷锋精神,主动做力所能及的事帮助有困难的人。那时大家上学要勤工俭学,放学后还要帮家里做家务、干农活,我们也要坚持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20世纪60年代我成了一名学雷锋积极分子。
 
由于家庭很困难,我初中毕业后就留在了村里。当时村里的大队书记看我有初中文化,就推荐我到沙井医院学接生然后为村里的产妇服务。那时候农村里医疗条件比较差,一些孩子出生时没得到妥当处理就夭折了。一想到学会专业接生技术能够救人性命,我就决定去学习。当时看到医生们像对待亲人一样无微不至地关怀产妇、病人,领导们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并激励着我。在他们的引领和感召下,我在19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偶然的机会决定组团做好事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工作的过程中,我留意到由于物质的迅速富裕,精神生活没有跟上步伐,人们更多关注自身利益,之前关爱他人、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逐渐淡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直想发动一些人一起做点好事,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单薄的,多次努力都没有获得预期效果。
 
记得1995年初春的时候,我的大儿子从部队复员回到家里,他的一些战友和朋友经常来家里做客。大家交谈的过程中都十分怀念以前邻里和睦、互敬互爱、团结互助的日子。我就启发他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慢慢把这种氛围找回来,于是提议大家去敬老院看望老人。
 
很快我们就积极行动起来。第一次组团做好事是到沙井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大家陪老人们谈心还帮他们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关爱和陪伴让老人们特别开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受益匪浅。帮助他人的同时又充实了自己,大家觉得非常有意义,表示不但自己要长期坚持,还要发动更多人参与进来。直到现在,每当过年过节或者有老人生日,义工们都会过去陪老人们一起过,并给他们送礼物、送祝福。
 
为了更好地统一行动,大家提出要给我们这个群体取个名字。一起商量之后决定叫“爱心一族”。“爱心”就是要用真诚善良的心去关心、帮助他人,“一族”既代表一个群体,也取“一簇”鲜花的寓意,象征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是有爱心又美丽的一群人。我们还想了几句口号:“欢迎你自愿献爱心”“请你伸出援助之手”“慷慨解囊,哪怕是一丁点,也是行善之举”等。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