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谢清送:生活有多少种可能

作者:高静 来源:北大人在深圳·第一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26 人已围观

谢清送非常清醒地知道其中的责任有多么巨大、信任有多么宝贵。“做这件事情,我当初号召大家的理由就是:我们还是学生,自己还没有能力回馈社会,现在有人这么信任我们,愿意把善款交给我们去做公益,只需要我们出力,而年轻人有的就是力气啊!随后几年,通过我们手中捐赠出去的公益款项有1200多万元,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地交到学生手中的,而参与到其中的志愿者、受助学生有数千名,这是多么大的功德?”这就是谢清送的公益初心。
 

▲2006年7月与拟资助学生交流(照片正中为谢清送)
 
几年后,公益款项使用完毕,谢清送也毕业走向社会,这份寄托了众多人情怀的公益事业面临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而执着的谢清送并不想因为已有善款的终止而停止公益的步伐。
 
“公益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几年的积累,我越来越发现,对于助学来讲,钱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我希望通过‘传帮带’的方式,为更多的农村孩子树立榜样,同时也改变家长的观念,让他们不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树立信心走出来。”就这样,调整后的南雁公益,在谢清送的带领下,不再仅仅局限于资助学生学费,更为这些曾经受益的公益志愿者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去做更多的公益输出、公益探索——寒假高考励志演讲、乡村图书馆、暑期大学生支教等。
 
据了解,已经走过17个年头的南雁公益,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内循环、可持续”的公益模式。多年来,很多被资助过的学子成为南雁公益的志愿者,很多志愿者在学界、商界已有所成就,他们又成为南雁公益里新的中坚力量。“在这样的运作模式下,南雁公益一直在传承并且充满活力。”
 
“人是最重要的,而人生有多少种可能,如果不去折腾、不去尝试,就永远不会知道。”多年公益实践,谢清送得出了这样的感悟。在此后公益之外的诸多经历中,他的这种“专注在人”“永不放弃”的韧性还将有更加充分的展现。
 
多次创业:“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依然满怀希望和期待”
 
除了公益,北大读研期间的谢清送,还开始了第一次创业:和同学一起开饭店。
 
那是在研究生二年级,谢清送没有随大溜回到北京本部,想着“搞点事情”的他,和同学刘逢春、师兄祝海一起合伙在大学城旁边的坪山村开起了饭店。
 
青春年少,觉得什么事情都不难,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接手店面后,厨房里的一幕瞬间就让几个摩拳擦掌的年轻人惊呆了:油污遍地、异味熏天,酱缸生了厚厚的霉层。无奈,从未干过家务的谢清送和刘逢春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清理打扫。
 
饭店开张前三天,每天爆满,朋友们纷纷前来捧场,而“好面子”的谢清送请客的请客,打折的打折,基本没有赚到钱。运气最不好的是,随后的三个月里有两个月都在下雨,顾客很少。而且因为下雨,厨房的污水排不出去了。当时饭店唯一挣钱的订单就是给深圳市野生动物园的旅游团送团餐,因为每一份盒饭都要加一个鸡腿,他们三个人会在前一天晚上进好货,一千多个鸡腿在店里堆成一座小山,这幅前所未见的画面,成了他们后来苦笑回忆必谈的情节。
 

▲2006年3月与同学刘逢春在名校厨房合影(右为谢清送)
 
“有一段时间就只有我和刘逢春两个人经营饭店,从厨师到服务员都是我们,因为顾客不多,我们不敢备太多菜,但菜单上什么都有,如果顾客点了好菜,我就得马上去西丽买。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顾客点好菜,最喜欢的就是客人来喝酒,酒的利润高一点。”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不出意料,经营几个月之后,“同学合伙开饭店”的创业以店面转让的方式结束了。
 
这并不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但谢清送看得更远,他说:“当自己老了再回头来看,如果把我的人生比成一本书,开饭店一定是里面很有意思的章节。我觉得人生这一幅画,只要你用心去画,就没有什么对与错。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要有一些意外,才显得更加精彩。”
 
2007年,谢清送从法学院毕业了。不走寻常路的谢清送有自己的判断,他觉得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尝试。几番选择和考虑之后,他决定去香港继续深造。当所有同学忙着毕业离校准备就业时,谢清送却中断了一切外面的业务,每天一个人在学校里准备托福考试。半年后,谢清送赴香港中文大学攻读J.D.。
 

▲2010年12月与大学城网创业团队部分成员摄于莲花山(左四为谢清送)
 
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园里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后,谢清送再次果断地为自己的人生路开辟了新的可能。2009年底,因为看到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他决定休学创业。当时,开心网刚刚兴起,而谢清送判断靠玩游戏交友的方式不可持续,“网络只能服务社交、管理社交,而不能给你创造一个社交。微信现在被如此多的用户认可,正因为它是基于现实人际关系的”。于是,他组织了一个大部分成员来自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团队,又回到了北大深研院,做起了一个服务现实生活朋友圈的网上交流平台,得到了深研院老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
 
网站曾在大学城风靡一时。谢清送回忆,项目虽然最终没有赚到钱,但是“赚了吆喝”,也让他更加看清现实:做自己擅长的事。“有一个好点子很容易,你也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出来,但经营管理很难,特别是互联网这个行业,后续的推广需要大量的钱来烧。我们没有资金,全靠一个一个地发展用户,那两年我们每一个人都很辛苦,可以说是心力交瘁。”团队没日没夜地煎熬了两年,项目最后还是无疾而终。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