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王俊:读懂数字生命
作者:王可佳 来源:北大人在深圳·第一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6-25 人已围观
人物简介:
王俊,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华大基因CEO,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现为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1992年进入北京大学就读生物物理学专业;1997年本科毕业被保送攻读北京大学人工生命专业硕士研究生;后又继续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取得生物信息学方向博士学位。曾获国家杰出青年、973首席科学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自然》杂志2012年度全球科技界年度十大人物、《财富》杂志2013年度全球40位40岁以下精英、凤凰卫视2013年“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荣誉。
2017年9月19日,王俊的个人微博上发布了他在TED大会的最新演讲,并配文“给这个talk时重病缠身,看得出来吗(捂脸)”。目前作为碳云智能——一家创立不到两年、已被估值近10亿美元、被期待是下一个“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CEO,王俊可能会把生病当作另一种观察自身状态的方式。虽然已经“蛰伏”一年多没有接受媒体采访,但我们依然能从密集的新闻报道中看到王俊与碳云智能在“懂生命”的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9月21日,我们在王俊的办公室见到了他。
认识叶子与机器瓢虫
王俊16岁就考入了北京大学,抱着“离家远一点、出来闯一闯”的想法到了燕园,一待就是十年时间。这个来自江苏东台的小伙子虽然是班级里年龄最小的学生,但由于个子高,在军训期间还当了班长。
出于兴趣,王俊选择了生物学作为自己的专业,但渐渐他发现,生物学的学习基本上就是“认叶子”和做实验——植物学就是数有多少片叶子,解剖学就是解剖,生物学就是做实验。“那个年代的生物学基本上是认知科学和实验科学,不是数据科学。”王俊说。
▲王俊军装照
不想只认叶子和做实验的王俊本科期间遇到了数学系出身的导师李松岗,于是他开始深入了解数学、物理和计算机,辅修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多学科的交叉让王俊感觉到“好玩”,四年的深耕学习让他做出了直至今日都会在演讲中介绍的本科毕业论文——他设计了一只“机器瓢虫”,通过算法、神经网络的方式,让机器瓢虫模拟自然瓢虫的行为方式。通过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迭代,过了十几万代以后,机器瓢虫可以进化出跟自然界里面完全一模一样的方式。
▲王俊学习照
机器学习的能力给王俊很大的震撼:“一旦计算机可以学习,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回首看来,这只“机器瓢虫”似乎成了王俊用了半辈子、并将用下半辈子探索的“数字化生命”事业的开端。
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带给王俊的并不是埋头苦读的求学生涯,旺盛的精力、自由的性格让王俊在燕园的学习生活中游刃有余。“我不是一个特别喜欢天天念书的人”,当过导购、卖过衣服、修过机器、端过盘子、做过家教,王俊的打工经历十分丰富;课业和打工之外,王俊把广泛的兴趣投入在学校的社团中,打篮球、徒步、登山、骑自行车,即便有一些没有参加核心活动,但不少社团里都有王俊活跃的身影。
在燕园里度过了本硕博十年,王俊接触到不少北大的老师,许多让他现在仍记忆深刻。王俊喜欢睡懒觉,然而这也并不影响他为了听分子生物学朱圣庚七点半的课而早起;教植物学的汪劲武,经常走着走着就蹲下来观察植物,北大边边角角的植物他都能说出界门纲目科属种;王俊的导师李松岗,兰州大学数学系出身,“非常知识分子的感觉”,从他的身上学到不少的东西。在王俊看来,老师是一种“先行者”的角色,从他们身上不仅能收获知识,更能习得怎样思考人生的方式。王俊提到的这些老师,如今都已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网站上“退休职工”的名单里,离开校园二十多年,王俊依然和老师们保持着紧密联系,并且在工作中寻求合作。
▲王俊在燕园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燕园这座园子里“交流”的一部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人与校园环境之间,王俊认为这些交流正是北大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感觉就是“你走出去人家觉得你挺像北大的”。而且这种影响并非单向的,北大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不仅让这里的人吸收学习,也会让人贡献一些东西,这种互动下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或传承。
很赞哦! ( )
上一篇:王芳:十一月的阳光
下一篇:谢清送:生活有多少种可能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