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深圳的夜晚(外一篇)
作者:袁鹰 来源:深圳的阳光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11-05 人已围观
姓“资”,姓“社”
漫步在宽敞明朗的深圳深南大道上,伫立在蛇口工业区建设模型和兴建中的赤湾码头前,徜徉于珠海石景山旅游中心和海滨度假村,在惊喜之余,我常会想起一个刺耳的噪音:
经济特区究竟姓什么?姓“资”还是姓“社”?
说它是刺耳的噪音,是因为它同经济特区气势磅礴、欣欣向荣的英雄乐章如此不和谐,又同党中央关于改革和开放的伟大决策如此格格不入!
深圳的建设速度,蛇口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动人口号,记者和作家们已经写了不少文章,电影厂、电视台已经拍了不少纪录片和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画报,连篇累牍,连外国企业家、投资家都为之瞩目,要他们的智囊团成员认真研究了。凡属炎黄后裔,凡是有心于振兴中华的志士仁人,都为社会主义祖国大地上这个初生的宁馨儿拍手欢呼,对他的起步倾注着满腔炽热之情,伸出支援之手。深圳到北京、上海等地招聘人才,名额一百,报名者上千。人们不只是看到那优厚的条件(有的条件还未必很优厚),更多是愿以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加入那浩荡前进着的改革大军的行列。
对任何推动历史前进的潮流,认识总是有先有后,这是正常的。但也总会有站在岸旁摇头的旁观者,也有幸灾乐祸以示自己预言正确的事后诸葛亮。不是吗?有人在嘀咕了:“特区这样搞法,对头吗?我怀疑。”有人到深圳跑了一圈,回去就摇头叹息:“除了一面五星红旗,什么都变了,变成资本主义了!”这话传到深圳同志耳朵里,他们倒并不气愤,只是惋惜于这些同志受“左”毒太深、落在时代的后边太远了。而那些做接待工作的同志都清楚有些说这类“大义凛然”的话的人,到蛇口买家用电器,到沙头角买便宜的香港日用品,倒是一点不甘人后的。是的,在深圳和珠海,尽管短短几天,却处处能感受到这个“特”字的具体表现:我们看到了不少同外资或港商合营的企业,也看到了由外资或港商独资经营的公司和饭店,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吸收了国外先进水平的经营管理体系和服务方式,看到了内地少见的高工资、高消费。一个建筑工人、一个饭店服务员的收入,可以超过部长、市长、局长;一个饭店的分部经理有权惩罚违反工作守则的职工,直至将他开除……这在长年端着“金饭碗”“铁饭碗”吃大锅饭的同志看来,岂非天下大乱?对我们有些谈富色变、见钱如见虎的同志来说,岂非危险之至?深圳和珠海的同志都告诉我们,前两三年,他们确实是顶着种种冷言冷语,甚至冒着受党纪处分的风险在建设特区的。他们只相信一条:既然中央作了决定,给我们自由和权力,既然办经济特区对四化建设、对国计民生都有好处,为什么不能让我们试一试、闯一闯呢?
一九八三年春节前夕,胡耀邦同志来到深圳。他详细地考察了特区建设以后,非常高兴地对当地同志说:“你们已经闯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我对你们总的评价是:比较出色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他给深圳同志十六个字赠言: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
一九八四年春节前后,邓小平和王震、杨尚昆同志访问了深圳、珠海和厦门。小平同志说他要亲自看看特区能不能成功。看的结果,对特区的成就表示满意,他在三处都题了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些”。
特区究竟姓“资”还是姓“社”?每一个区建设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毅力,作了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最后由中央领导同志做了正确的、坚定的结论。离开深圳前夜,刚从陕西户县调来的篆刻家柳玉昌(他正主持一个图章出口公司)陪我驱车回银湖宾馆,路过国际贸易大厦的五十三层大楼工地,灯火通明,建筑工人以三天盖一层的高速度,使大厦飞速上升。在深圳,十八层以上才算高层建筑。我并不赞成我们所有城市都建成水泥森林,但是我们所有立志于改革的建设者应该有这样的气度!“你能想象深圳的明天吗?”玉昌问我。我摇摇头,我实在想象不出。但我坚信,紧紧地攥住改革这把金钥匙的勇士,将能无往而不胜地打开任何一座奇异宫殿的大门!
一九八四年六月
广州—深圳—北京
(选自《花朝》,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版)
漫步在宽敞明朗的深圳深南大道上,伫立在蛇口工业区建设模型和兴建中的赤湾码头前,徜徉于珠海石景山旅游中心和海滨度假村,在惊喜之余,我常会想起一个刺耳的噪音:
经济特区究竟姓什么?姓“资”还是姓“社”?
说它是刺耳的噪音,是因为它同经济特区气势磅礴、欣欣向荣的英雄乐章如此不和谐,又同党中央关于改革和开放的伟大决策如此格格不入!
深圳的建设速度,蛇口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动人口号,记者和作家们已经写了不少文章,电影厂、电视台已经拍了不少纪录片和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画报,连篇累牍,连外国企业家、投资家都为之瞩目,要他们的智囊团成员认真研究了。凡属炎黄后裔,凡是有心于振兴中华的志士仁人,都为社会主义祖国大地上这个初生的宁馨儿拍手欢呼,对他的起步倾注着满腔炽热之情,伸出支援之手。深圳到北京、上海等地招聘人才,名额一百,报名者上千。人们不只是看到那优厚的条件(有的条件还未必很优厚),更多是愿以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加入那浩荡前进着的改革大军的行列。
对任何推动历史前进的潮流,认识总是有先有后,这是正常的。但也总会有站在岸旁摇头的旁观者,也有幸灾乐祸以示自己预言正确的事后诸葛亮。不是吗?有人在嘀咕了:“特区这样搞法,对头吗?我怀疑。”有人到深圳跑了一圈,回去就摇头叹息:“除了一面五星红旗,什么都变了,变成资本主义了!”这话传到深圳同志耳朵里,他们倒并不气愤,只是惋惜于这些同志受“左”毒太深、落在时代的后边太远了。而那些做接待工作的同志都清楚有些说这类“大义凛然”的话的人,到蛇口买家用电器,到沙头角买便宜的香港日用品,倒是一点不甘人后的。是的,在深圳和珠海,尽管短短几天,却处处能感受到这个“特”字的具体表现:我们看到了不少同外资或港商合营的企业,也看到了由外资或港商独资经营的公司和饭店,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吸收了国外先进水平的经营管理体系和服务方式,看到了内地少见的高工资、高消费。一个建筑工人、一个饭店服务员的收入,可以超过部长、市长、局长;一个饭店的分部经理有权惩罚违反工作守则的职工,直至将他开除……这在长年端着“金饭碗”“铁饭碗”吃大锅饭的同志看来,岂非天下大乱?对我们有些谈富色变、见钱如见虎的同志来说,岂非危险之至?深圳和珠海的同志都告诉我们,前两三年,他们确实是顶着种种冷言冷语,甚至冒着受党纪处分的风险在建设特区的。他们只相信一条:既然中央作了决定,给我们自由和权力,既然办经济特区对四化建设、对国计民生都有好处,为什么不能让我们试一试、闯一闯呢?
一九八三年春节前夕,胡耀邦同志来到深圳。他详细地考察了特区建设以后,非常高兴地对当地同志说:“你们已经闯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我对你们总的评价是:比较出色地完成了中央交给的任务。”他给深圳同志十六个字赠言: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
一九八四年春节前后,邓小平和王震、杨尚昆同志访问了深圳、珠海和厦门。小平同志说他要亲自看看特区能不能成功。看的结果,对特区的成就表示满意,他在三处都题了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更好些”。
特区究竟姓“资”还是姓“社”?每一个区建设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毅力,作了明确的、令人信服的回答,最后由中央领导同志做了正确的、坚定的结论。离开深圳前夜,刚从陕西户县调来的篆刻家柳玉昌(他正主持一个图章出口公司)陪我驱车回银湖宾馆,路过国际贸易大厦的五十三层大楼工地,灯火通明,建筑工人以三天盖一层的高速度,使大厦飞速上升。在深圳,十八层以上才算高层建筑。我并不赞成我们所有城市都建成水泥森林,但是我们所有立志于改革的建设者应该有这样的气度!“你能想象深圳的明天吗?”玉昌问我。我摇摇头,我实在想象不出。但我坚信,紧紧地攥住改革这把金钥匙的勇士,将能无往而不胜地打开任何一座奇异宫殿的大门!
一九八四年六月
广州—深圳—北京
(选自《花朝》,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版)
很赞哦! ( )
上一篇:深圳的阳光—深圳掠影
下一篇:云中走笔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