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历史人文
-
新塘村
传统村落新塘村位于沙河街道西北部,始建于清代初期,南头郑南莆五子中的第三房后人狩猎至此,见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于是举家迁来。原名英德村,因村中多水塘而改名莘塘村,后因村民在村前院挖一堰塘而改名新塘村。
2023-06-07
阅读更多 -
塘头村
传统村落塘头村位于沙河街道西北部,始建于1959年,因修建铁岗水库,村民全部来自石岩塘头村,故沿用原村名。村民主要有池姓、陈姓。第一大姓为池姓,明代从福建汀州上杭迁移至广东梅州,清康熙年间迁移至今深圳石岩。
2023-06-07
阅读更多 -
上白石村(下白石村)
传统村落上白石村位于沙河街道西北部,始建于清代,郑姓祖先从南头迁来此地,后陈姓先祖迁入定居而形成。因村落附近有一座白色花岗岩小山,故名“白石”。后小山之上的村子称“上白石”,山坡之下的村子称“下白石”。
2023-05-24
阅读更多 -
白石洲村
传统村落白石洲村位于沙河街道西南部,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吴姓先祖与原居住地官员发生冲突,从今深圳公明石家村一带逃难至此。因村子建在海湾沙洲上,村后的小山顶上立着一块大白石,故得名“白石洲”。
2023-05-24
阅读更多 -
茶光遗址
古代遗址茶光遗址,位于茶光村西侧,为临河岗地,中部隆起,四周渐缓,东部及北部已被推为平地,形成6—7米高的断崖。根据采集的标本特征分析,将该遗址定为夏至商早期,为屋背岭商时期遗址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3-05-24
阅读更多 -
茶光村叠石山遗址
古代遗址叠石山遗址,位于茶光村南面,大沙河中游西岸,海拔约为50米,附近均为丘陵山地。遗址分布于叠石山的东坡和北坡,东坡延至大沙河河沿,面积约3万平方米。1987年4月,在配合广深高速公路基建施工的考古调查中发现此遗址,同年10月由深圳市博物馆发掘。发掘地点集中在叠石山北坡,共开探方(沟)14条,总揭露面积为330平方米。
2023-05-24
阅读更多 -
茶光村
传统村落茶光村位于西丽街道南部,始建于明朝末年,因旧村山岗上有个茶寮供过往行人歇脚喝茶,故名茶岗,1992年更名茶光村。村民主要有关、彭、黄、张、陈姓。其中关姓为建村鼻祖,彭姓1940年从今深圳龙华迁至此地,黄姓、张姓、陈姓于1945年至1947年从今观澜迁至此。该村有两处古文化遗址:叠石山遗址和茶光遗址。
2023-05-24
阅读更多 -
文光村
传统村落文光村位于西丽街道南部,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陈世尧、陈世熙、陈世鹏、陈世宽四兄弟自宝安迁入此地,原名文岗。20世纪70年代,曾与茶光村合并为文茶岗,1992年更名为文光村。村民主要为陈姓,先祖陈振能于清乾隆年间率族人迁至今宝安松元厦一带定居。
2023-05-24
阅读更多 -
王京坑村
传统村落王京坑村位于西丽街道东北部,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杨姓先祖杨元昌率族人从今龙华迁此建村。因当地常有黄猄出没,命名为黄猄坑,后谐音为“王京坑”。
2023-05-24
阅读更多 -
大磡村
传统村落大磡村位于西丽街道东北部,因村子处于比较典型的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中间是块陷下去的大坎,故名大冚,后改为大坑、大嵌,1990年更名为大磡,沿用至今。1998年分拆为大磡一村、大磡二村。村子始建于清末,第一大姓氏为林姓。元代,林姓从福建宁化石壁南迁至今广东潮阳,后辗转至平远;清代,林姓第十七世祖林礼京从平远迁至今深圳龙华,再迁至大磡。第二大姓氏为詹姓,清朝
2023-05-24
阅读更多 -
西丽街道麻磡村
传统村落麻磡村位于西丽街道北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麻磡,最早的名字叫“麻冚”,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中就有“麻冚围”一词。1987年版《深圳市地名志》载:“麻冚,在白芒东北角约2公里之山区。”“冚”在粤语中意即“盖着”,而位于阳台山脚下的麻磡村即为周围山峦所覆盖,因此而得名。1992年农村城市化,更名为“麻嵌”,后改为“麻勘”,后又改为“麻磡”。
2023-05-24
阅读更多 -
牛成村
传统村落牛成村位于西丽街道西部,始建于明代。王姓祖先迁此开垦荒地,成为地主,后因其他姓氏村民到此打工或租种耕地而成为一个多姓氏的村庄。村庄内有座山丘,半山腰处有一块十几米长的石头,平整光滑,村民放牛、耕地或劳作途经此处歇息,均把牛拴在石头旁边的小石块上,久而久之,成为牛墩石,村子因此得名。在1866年意大利米兰传教士和神甫(Simeone Volonteri,又称“安西
2023-05-24
阅读更多 -
永安楼、永乐楼
近代文物永安楼、永乐楼两座碉楼均为土木石结构。永安楼坐东南朝西北,三合土夯筑墙体,天台四面居中铳斗,女儿墙外有蓝带,长方竖形射击孔,锦鲤吐珠排水口。永乐楼坐东北朝西南,其结构与用材同永安楼类似。
2023-05-23
阅读更多 -
张氏宗祠
近代文物白芒村张氏宗祠坐东北朝西南,三开间二进布局,由前堂、廊房、后堂组成。前堂前有檐廊、塾台,木浮雕花草封檐板,前檐廊雕刻人物故事,檐下有彩绘壁画,硬山顶,博古脊;后堂木构梁架,硬山顶,博古脊;卷棚顶廊房。每逢清明、岁末年初,张姓村民在此祭祖。
2023-05-23
阅读更多 -
白芒村
传统村落白芒村位于西丽街道西北部,始建于明末清初。建村之初,村前有一条宽四五米、清澈见底的小河,潺潺流水环绕村庄,两岸长满茅草,每到秋季开花,远远望去,白茫茫的一片,故取名白茅村,后更名白芒。村民以张姓为主,先祖从福建上杭迁移至广东兴宁,明末清初由张统率领族人从兴宁南迁至此。
2023-05-23
阅读更多 -
留仙洞村
传统村落留仙洞村位于西丽街道西南部,始建于清代。相传,建村不久,每到傍晚时分,总有一名年轻女子用两枚铜钱向村民购买灯油,然后走向村外消失在竹林之中。村民遍寻无果,认为是神仙下凡,于是便在竹林中建起一座庙,留仙洞的地名由此而来。留仙洞村民以郑氏为主,清代从今宝安石岩郑屋围迁至此处。
2023-05-23
阅读更多 -
官龙村
传统村落官龙村位于西丽街道南部,始建于清代,刘姓先祖迁移至此而形成村落。因村内原有三个湖,故名三湖村;后因村子依山而建,山势如龙,改为旱龙村;20世纪50年代末又改为官龙村。据考,官龙刘氏与新围刘氏同出一脉。
2023-05-23
阅读更多 -
九祥岭村
传统村落九祥岭村位于西丽街道东南部,建村于民国初年。但九祥岭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2023-05-23
阅读更多 -
刘氏宗祠
近代文物新围村刘氏宗祠始建于清咸丰年间,重建于民国。砖木结构,坐西向东,呈长方形,三开间二进布局,由前堂、后堂及廊房组成。宗祠内保存有清咸丰四年(1854)的《昭兹来许》碑记,记述先祖刘原广立村新围,数代单传,“至七世祖彦礼公,克承先业,五桂联芳,勤俭持家,创有尝产,一时营建宗祠,承先启后,风淳俗美,班班可考”。
2023-05-23
阅读更多 -
新围村
传统村落新围村位于西丽街道东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刘姓先祖刘原广迁此建村。南宋嘉定年间,刘氏从福建宁化迁移至今广东兴宁岗背镇榕树村,明永乐年间从榕树村迁移至此。刘姓为新围村第一大姓。第二大姓为廖姓,清代从今龙华迁移至此。
2023-05-23
阅读更多 -
北头村
传统村落北头村建村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原居民以黄氏、陈氏和吴氏为主,其中又以黄氏为最。黄氏先祖元代从今福田沙头移居至此,因村子建在南山北面滩头,故名北头。
2023-05-23
阅读更多 -
丁头村:叶氏宗祠
古代遗址叶氏宗祠位于丁头村,为两开间二进一天井建筑结构。此外,向南村现存古迹遗存尚有大板桥、逢源书室。
2023-05-23
阅读更多 -
向南郑氏宗祠
古代遗址向南郑氏宗祠位于向南村西街,始建于明中叶,历代均有修缮。建筑坐北朝南,祠堂前原有一大水池,1999年修桂庙路时被填。因郑氏一脉源自河南荥阳,故堂号“荥阳堂”。1949年之前祠堂作为族中子弟的私塾,后曾作为小学使用,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3-05-22
阅读更多 -
侯王古庙
古代遗址侯王古庙坐落在向南村西与大板桥交会处,过去庙前曾是一片大海(即前海),现在周围楼宇林立。
2023-05-22
阅读更多 -
向南村商时期遗址
古代遗址向南村商时期遗址位于向南村的古沙堤上,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1996年深圳市博物馆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约1030平方米。
2023-05-22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