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人文 历史人文
-
赤湾村:赤湾天后宫
古代遗址赤湾天后宫与宋少帝陵相隔不远,面朝大海,始建年代不详。关于赤湾天后宫的历史,以现有的史料只能追溯至明初。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敕封天后志》载:“明永乐元年,差太监郑和等往暹罗国,至广州大星洋(即赤湾附近海域)遭风。舟将覆,舟工请祷于神。和祝曰:‘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风涛危险,自固不足惜,恐无以报天子,且数百人之命悬于呼吸。望神妃救之。’俄闻喧然鼓吹声
2023-07-21
阅读更多 -
深圳的光荣与使命·初中
典籍著作《深圳的光荣与使命》系列丛书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精神为指引,以“学生立场、生活眼光、深圳素 材、故事表达、历史情怀、哲学思考”为编写指导思想,以专家编写团队为基础, 由深圳一线教师参与编写完成。
2023-06-25
阅读更多 -
深圳曾有“车公庙”
地名起源车公庙,深圳人并不陌生。每逢大年初二、初三车公华诞,去车公庙烧炷香,转动一下风车,祈福、转运、保平安;是信众或者不是信众的大众,都蜂拥前去,把车公庙挤得水泄不通。不过,现在的深圳人不是在深圳境内进香,而是跑过罗湖桥到香港新界沙田的车公庙去烧香。因为深圳的几处车公庙早年被拆得荡然无存。现仅存“车公庙”的地名,成为深圳地铁枢纽的“站名”。
2023-06-21
阅读更多 -
生活在深圳(南方叙事丛书 第二辑)
典籍著作二十一年深圳生活巡礼,一幅深圳媒体人的心灵地图
2023-06-20
阅读更多 -
周家村为何古称 "将军围"
传统村落据清嘉庆《新安县志·选举表·武甲科》载,深圳历史上武科最高学历的有两人:一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的周家村人麦䕁武进士,二是清嘉庆十九年(1814)甲戌科的合水口人麦锦琮武进士。两者相距120多年,麦䕁的父亲和麦锦琮的父亲均是武乡科的举人。然而,以经营武学时间最长、从武科殿试芸芸中胜出,真才实学声名著,则以麦世球、麦䕁父子称道。
2023-06-16
阅读更多 -
笋岗有座明代开国"元勋围"
古代遗址在罗湖区车水马龙的笋岗物流区里,“隐藏”着一个古老的“元勋旧址”寨子,寨子的奠基人是岭南名贤何真,早年他携母拖儿带女从东莞茶园落脚泥冈,后在附近的笋岗立村建寨。此寨为何称“元勋旧址”、何真何以称“开国元勋”?这,得追溯到600多年前元末明初的那些事儿。
2023-06-16
阅读更多 -
南宋小皇帝新安遗迹
古代遗址宋朝最后两个少帝,一路颠沛南逃,从景炎元年(1276)五月入粤,至景炎三年(1279)年二月初八的新会跳崖,在广东足有两年零九个月,其中在新安县(香港、深圳)停留时间最长,遗迹多处。
2023-06-16
阅读更多 -
深圳墟何以称"东门"
地名起源“深圳墟”,农耕时代的一个乡间集市,后来是个小城镇。1953年宝安县城从南头迁此,深圳墟成为县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虽然它已是县属边防小镇,但老百姓还是习惯叫它“深圳墟”。把深圳墟称作“东门老街”则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为的是把它与“深圳市”区别开来。
2023-06-16
阅读更多 -
赤湾曾为海上丝路驿站
传统村落深圳拥有257公里的海岸线,作为一个海洋城市,无疑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存在,然而却常常不被人感受到它的存在;赤湾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这却往往不为人知晓。
2023-06-16
阅读更多 -
广九线上罗湖桥
近代文物罗湖桥,横跨在窄窄的深圳河上,连接着香港和深圳;它不长,也不险峻,更不雄伟,但名气不小。许多伟人、政要曾经罗湖桥出入境,也有不少的名人如华罗庚、钱学森、李四光等踏上罗湖桥回国,美国乒乓球队也是从罗湖桥入境,从而开启了中美外交新的一页。
2023-06-16
阅读更多 -
沙鱼涌古今
传统村落清嘉庆《新安县志·舆地图·都里》记载有“沙鱼涌”。《深圳市地名志》又曰:“沙鱼涌村,因出海口的河涌常有大鲨鱼出没而得名。”沙鱼涌有鲨鱼确是事实。1957年9月3日,这一带的渔业社捕获大鲨鱼两条,每条重一万多斤。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鲨鱼咬人的事,人尽皆知;然而,沙鱼涌曾经是商贸子埠、繁华小商港却不为人知晓。
2023-06-16
阅读更多 -
宋少帝陵
古代遗址宋少帝陵位于小南山山脚,是广东唯一的皇帝陵寝,隐埋着一段南宋挽歌。
2023-06-14
阅读更多 -
赤湾村遗址
古代遗址赤湾村遗址位于赤湾村西面沙丘,背依马鞍山,东靠大南山,西临小南山,南朝伶仃洋。出土文物丰富,上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并延续至殷商时期。尤为珍贵的是在该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晚期的陶炉箅9件,共4种样式:网状、叶脉状、平行条状、梅花状。陶炉箅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深港地区仅在香港屯门涌浪出土过炉箅的残片。
2023-06-14
阅读更多 -
赤湾村
传统村落赤湾村位于招商街道西南部,始建于南宋末年,世居村民主要有麦、张、陈姓。第一大姓为麦姓,早年从宝安迁至南头,1949年后从南头迁至此地。第二大姓为张姓,从番禺迁至此地。第三大姓为陈姓,从南山村迁至此地。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水湾村
传统村落水湾村位于招商街道中西部,始建于清末,南头南园村吴姓,香港新界刘姓、蔡姓,布吉大芬村邬姓等近10户人家到此建村。最初取名鸡栖村,后改名为水湾头村,1949年后简化为水湾村。村民主要为罗、邓、刘姓。第一大姓为罗姓,第二大姓为邓姓,均于1952年从内伶仃岛迁至此地。第三大姓为刘姓,于清宣统二年(1910)从香港迁至此地。
2023-06-14
阅读更多 -
东湾村
传统村落东湾村位于蛇口街道西南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因南海、番禺、中山等地的渔民在珠江出海口捕鱼,在内伶仃岛靠岸栖息、避风,聚居生活而形成。世居村民主要为黄、江、刘姓,迁移时间、路线不详。因村落在内伶仃岛的东部而取名东湾村,曾用名伶仃村。内伶仃岛原名伶仃山或零丁山,嘉庆年间的《新安县志》载:“零丁山,在赤湾海中,宋文天祥有诗云‘零丁洋里叹零丁’,即
2023-06-14
阅读更多 -
大铲村
传统村落大铲村位于蛇口街道西部。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因此,清末至民国时期,深圳河南面有不少地方都建有海关,大铲岛亦于此时建关。清末,郑姓、王姓两家人在岛上各开一座茶楼,接待海关工作人员及过往客商。久之,形成自然村落。村民主要来自东莞、番禺、中山、南海等地,主要为王、张、梁姓。第一大姓为王姓,早年从山西太原
2023-06-14
阅读更多 -
《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
典籍著作《深圳风物志》系列丛书,是深圳部大型风物主题丛书,分风土人情、民间美味与传统建筑三卷。丛书邀请深圳本土研究学者廖虹雷、张一兵等掌舵编纂,资料翔实,以长辈日常闲谈之口吻,深入浅出地讲述深圳民俗、历史、美食、建筑等风情故事,结合手绘插图创新编排,生动再现了逐渐隐没于现代生活的传统文化风貌。本册主要通过古城篇、围屋篇、祠堂篇、炮楼篇、宗教
2023-06-12
阅读更多 -
渔二村
传统村落渔二村位于蛇口街道中部,世居村民主要有敖、黄、吴姓,民国时期分别从海丰甲下镇、梅陇镇等地迁移至此。事实上,早在清代,海丰渔民就有沿着粤东海岸顺流拉网捕鱼的习惯,以莲艇为家,在前海、后海、稔湾、流浮山等海面上漂泊作业。农忙季节,再驾艇逆水而上回原籍与家中妻小一起耕田、收割。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渔一村
传统村落渔一村位于蛇口街道中部。南海、番禺、中山等地的许多疍民在珠江出海口伶仃洋海域以捕鱼为生,经常在内伶仃洋靠岸避风,后逐渐上岸定居,于20世纪50年代初形成村落。世居村民主要为张、周、王姓。第一大姓为张姓,1955年从南头和宝安西乡迁入。第二大姓为周姓,1955年从番禺和宝安迁入。第三大姓为王姓,1955年从东莞和伶仃岛迁入。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海湾村
传统村落海湾村位于蛇口街道西北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因祖辈靠海吃海,又是从湾厦村迁来,故名海湾。世居村民主要有樊、屈、刘、莫姓。第一大姓为樊姓,刘姓和莫姓与湾厦村同源。
2023-06-07
阅读更多 -
南水村
传统村落南水村位于蛇口街道西部,始建于清末。广东紫金、惠阳等地客家人迁徙至此形成村落。其中,邬姓于清末、张姓于民国迁至此地,后又有其他姓氏陆续迁来此地。因先民在溪水之北搭建田寮仔(茅棚)栖身,故村名称田寮仔,后改名南水。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湾厦村刘氏宗祠
近代文物刘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刘姓族人每年清明、重阳在此祭祖。
2023-06-07
阅读更多 -
湾厦村樊氏宗祠
古代遗址樊氏宗祠始建于明末,后经历代重修,现今为湾厦、海湾两村及周边樊姓后人举行祭祖活动之地。
2023-06-07
阅读更多 -
南山村落——湾厦村
传统村落湾厦村位于蛇口街道北部,明万历年间立村,立村鼻祖名为樊宜兰。因村落位于深圳湾最南,得名湾下,后更名为湾厦村。
2023-06-07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