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综合 经济综合

扫码关注

深圳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

作者:夏林华 来源:《法学视野下的"深圳质量":打造深圳质量的法制保障体系研究》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9 人已围观

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罕见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速度,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卓越性。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历史给了深圳一次机会,深圳还给了世界一个奇迹。它用实践成功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不仅能走得通,而且能走得好。

但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终有上限,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深圳原有的优势正在逐渐地削弱,以前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发展模式面临着不少挑战,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一)要素资源难以为继
“三天一层楼”曾是“深圳速度”的写照。然而,持续 40 年的高速发展,不仅社会利益多元化造成的社会矛盾在加剧,生产资料的匮乏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深圳土地资源、能源、人口、水等“四个难以为继”的问题越发尖锐,深圳开始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深圳速度”是一种外延式的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不断投入,也不可避免地带来资源的高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最终会遇到增长的瓶颈。

2005 年 1 月,深圳召开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会上提出深圳发展遇到“四个难以为继”:一是土地、空间有限,剩余可开发用地仅 200 多平方千米,按照传统的速度模式难以为继;二是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无法满足深圳速度模式下的增长需要;三是按照速度模式,实现 1 万亿元生产总值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四是环境容量已经严重透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深圳提出将发展重心转移到提高单位产值和发展效益上来,土地和城市发展空间难以为继。“深圳速度”发展方式已遭遇增长瓶颈,亟待进行根本转变。

(二)经济特区政策红利释放基本到位
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赋予了深圳强大的竞争优势,使深圳有效吸聚国内外人才、技术、资金、产业等资源,顺利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各地的深入开展,深圳经济特区特有的优惠政策已逐渐成为普惠政策,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事实上已逐渐淡化,政策红利释放基本到位。深圳在区域影响、产业结构、利用外资、大型基建、人才和技术资源等方面,面临北京、上海、广州、苏州等城市的激烈竞争。

(三)速度型发展模式存在缺陷
深圳过去的速度型发展模式必须依靠外部的高投入不断扩大经济的规模,从而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这种模式自身固有的缺陷,必然导致重复建设,引发产能过剩和资产泡沫,导致经济衰退。同时,资本存量增加会导致企业产出的增加,企业产出的增加意味着商品供给量的增加,将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下降,实体经济资本的边际收益越来越低,实体经济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追求利润的投资者就会考虑投资其他资产,从实体经济流向其他资产市场,导致其他资产价格上升。其他资产价格上升,投资其他资产的收入也随之上升,其他资产市场的资金供给也上升,进一步加大对其他资产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会导致企业销售环境恶化,引发实体经济危机。

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速度型发展模式的固有缺陷将进一步被放大。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产能迅速上升,供求缺口迅速消除;另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发生根本性转变。两者结合导致中低端生产领域出现大量的产能过剩,企业亏损严重。并且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又反过来打击了国内生产。深圳较早地出现了速度型发展模式固有的短板和缺陷。

掌握深圳发展全局的决策层正视问题而不绕道走,他们已经认识到,“四个难以为继”已成为深圳发展的“拦路虎”,“速度型”和“规模型”的发展路子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省自身而察全局,只有转变战略才能突破发展瓶颈。深圳的决策者明确提出,不再以生产总值论英雄,不能再靠拼速度、拼规模、拼生产总值增长,而应更多重视经济发展中资源消耗、社会公平及人的发展等问题,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深圳的发展已经处于新的“拐点”—— 过去那种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发展模式本身已经难以为继,深圳需要一种更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2010 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跨越,在速度与质量之间,质量是经济发展的“第一性”追求。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