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廖新:当北风吹向南国

作者:马丽滢 来源:北大人在深圳·第一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1-20 人已围观

人物简介:
廖新,女,1962年生人,北京大学医疗系80级校友,毕业后曾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工作。2000年参与筹建“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以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现为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综合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医学部深圳校友会常务理事。
 
北风呼啸,行人在路上搓着手哈着气行色匆匆,故宫黄澄澄的琉璃瓦覆盖着白生生的雪,明亮得晃眼,这是北京的冬天。而深圳的冬天,大多时候都是阳光高照,温暖和煦的。深圳与北京之间,天南地北,除了迥异的气候,还隔着2161公里的距离。1993年,廖新离开了成长生活31年的北京,到了南国并从此在这里扎了根。是什么让她从北到南,她又为何从此在此处安身立命?2017年9月末,在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科研楼里,我们见到了廖新。
 
在北京的“前半生”
 
廖新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也是一路顺风顺水的“别人家的孩子”。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次年北京恢复了考重点高中,廖新顺利地考上了朝阳区唯一的市重点中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之后在大学本科录取率仅有4%的情况下,又顺利地考上了北医。当时北医还叫北京医学院,是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
 
事实上医学并非廖新的第一选择。受在工厂做工程师的父亲以及那时所放映电影的影响,她最初的理想也是做个工程师。但是在报考志愿时,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上大学的哥哥建议她学医,做一名医生,廖新采纳了哥哥的意见,投身了医学。
 

▲廖新(第一排左二)与大学同学
 
廖新在北医读了六年本科,那时她们是三年在校本部,三年在临床医院学习。医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要记住的东西非常多,但同时也是新鲜的,随着深入地学习,对人体本身的了解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兴趣,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层层剥开人体的奥秘。尽管学习的压力不小,但校园生活也是无比鲜活的。当时各种社会思潮兴起,同学们思维活跃,喜欢看萨特、黑格尔、尼采等哲学家的作品。“我记得特别清楚,我们宿舍有一个女生参加演讲比赛,演讲题目就叫‘从自我到超我’,然后有男生到我们宿舍敲门,要求和她谈谈哲学。”这似乎存在于琼瑶剧情里的“我想和你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的桥段,当代年轻人是很难想象的。那时廖新也常常会去参加读书会,听北医的才子们高谈阔论。
 
“还有83年的时候我印象特别深,中国足球队对科威特3∶0大胜,那是世界杯的小组预选赛,同学们激动得游行,我们从北医游到北航,他们就摔暖瓶、烧扫把来表达激动的心情。”当年足球明星容志行,男排的汪嘉伟,女排的周晓兰,不仅技术过硬,颜值也高,在校园非常受欢迎。
 
周末舞会也曾盛行一时,每次一有舞会,北医跃进厅门口都是周边北航、钢院等高校的男生骑来的自行车,因为他们工科院校女生太少,就到北医来了。
 
后三年到了实习阶段,廖新就在医院里泡着了。一进医院廖新先当了两周护士,跟着护士学会了抽血、打针、备皮等操作,之后才开始进入正式实习。老医生对实习生要求很严格,问诊、体检、分析病情手把手地教,查房时汇报病例必须背下来所有数据,学生们认真地学,为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现在仍能看完化验单就记住关键数据。
 
1986年,廖新毕业后分配到了北医三院内科,那时候住院医生是24小时住院制,住在医院集体宿舍里。即使不是你值班,你的病人有问题也要亲自处理,血尿便常规、心电图等也要自己做、出报告。当时的住院总医师是大内科住院总,管所有的内科,心内科、呼吸科、血液科、内分泌科等,还要负责急诊二线以及全院会诊,安排每周的大查房,需要相当扎实的医学功底。做住院总期间廖新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待着。两个住院总轮换着,一个星期白班,一个星期夜班,从1990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廖新就这样上了整整一年。出于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和热爱,也得益于老医生们的严格要求,廖新在那段日子里全身心地沉浸在医学训练中,为将来从事医疗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她顺利晋升为主治医师,主管肾内科病房、血透室,同时肩负起了北医本科生的带教工作。热心有活力的廖新自1987年开始一直当选了三届三院的团委副书记,兼职开展团的工作,直至离开三院。
 
工作是辛苦的,生活却是甜蜜的。在北医三院忙碌的日子里,廖新遇见了她的先生、北大经济系79级校友。廖新的大学舍友和她先生的中学同学是夫妻,就这样在廖新大学同学的家里,他们认识了彼此,也认准了彼此。
 

▲廖新(第一排右一)与大学同学
 

▲北医86届毕业照(第二排左八为廖新)
 

▲廖新(左一)在北医三院和透析室的同事们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