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廖新:当北风吹向南国

作者:马丽滢 来源:北大人在深圳·第一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1-20 人已围观

为爱赴深
 
廖新的先生原来在北京某部委从事财经研究工作,为深圳的快速发展所振奋和吸引,1992年初毅然辞职下海到深圳,在某集团从事公司改制上市工作。1993年廖新放弃了北医三院的职位,离开了生活31年的北京,追随她先生的脚步也到了深圳。
 
不同于现在摩登大都市的样子,1993年的深圳要朴实得多。“1993年来的时候,从上海宾馆一直到深大之间全部都是工地。然后在科技园那儿有一片楼,有朋友分房是市政府的房子,就在莲花北村,找她们玩的时候我开玩笑说你真是住在村里呀!”
 

▲1994年廖新(右一)在三九医院给魏达志做透析
 
廖新过往31年的人生经历里,一路顺风顺水地升学,到了北医三院也一路升职,做到了主治医师。以自身的资历和能力,廖新认为在深圳找一份工作不是什么难事。然而现实泼了廖新一头冷水,体制内医院要么不同意她进,要么进了也只能在门诊待着。体制内医院行不通,廖新转头去了企业医院。当时恰逢三九医院筹建,请了当时透析方面的专家于宗周教授成立了一个透析中心,中心正好缺一个主治医师,廖新去了。在透析中心时,廖新接手处理过1995年北斗小学中毒事件,救活了不少孩子,也给民盟市委成员魏达志做过透析,1994年魏达志还介绍廖新加入了民盟。
 
廖新从来不想浪费自己的个人价值,三九医院式微后,以前做透析的她只能天天做些体检,重复单调的工作让她觉得无趣。遂从三九医院出来,和朋友一起想在医疗保健领域做些尝试,虽然没有赔钱,但确实还是不适合自己。这时,有一个新的机会,又让她回到了医疗机构。
 
2000年深圳市政府和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签订了三方协议成立“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并将当时的深圳市中心医院更名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
 

▲廖新在医学中心(摄于2018年)
 
廖新到现在工作的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的契机,源于同是北大校友的先生。他们夫妻是比较早到深圳的北大人,与很多北大校友熟悉,经北大校友引荐,廖新向当时负责筹备工作的史守旭老师进行了自荐,经过面试,正是因为廖新在北医的经历使她顺利地成了医学中心的一员,重新回到了北医系统。
 
深圳作为后起之秀,一直锐意发展,对北大在深圳办医院非常欢迎,北大深圳医院也的确不负众望。医院为花园式医院,环境优美,满意度一直很高。在深圳市医疗质量综合评估中,2001年北大深圳医院排名第八,2002年排名第四,2003年第二,2004年成为第一名后一直到现在都保持领先优势。
 
除了独具特色的花园式环境,人才是医院做大做强的根本。对于人才引进,医学中心和北医严格把关,引进北大专家加强学科建设,主要集中在血液科、心内科、ICU、妇产科这几个科室。长期的有妇产科叶蓉华、郭燕燕,心内科李海燕、郭丽君、蒋宝琦、刘美贞,ICU刘秀文,血液科郭乃榄、虞积仁、任汉云,普外科高树宽等专家。当时的医学中心主任是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德炳,副主任是医学部副主任魏丽惠,他们同时也是血液和妇产科专家,每月来深圳工作的同时都参与医疗和教学工作,非常兢兢业业,令人钦佩,为了不影响北京的工作,经常都是利用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过来。这些为建院之初的北大深圳医院很好地建章立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将当时只有北医实行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引入深圳医院,加强了青年医生的培训,增强了医院的综合实力。深圳市对此也很支持,每年拨专款300万元,连续五年,来支持医院的专家建设。廖新为医院专家人才的引进,以及专家进医院以后的沟通适应,做了大量工作。
 
廖新在医学中心担任了众多角色,除了是医学中心意志的传递者、人才引进的桥梁,她还是医学中心科研楼的工程师。2007年医学中心动工兴建科研楼,当时医院各科室建设已经比较成熟,考虑到对接问题,最终廖新成了这个项目的负责人。“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每星期和工务署工程组开会,知道他们这一星期做什么,有什么进展,有什么需要我们确认的,及时和科研人员沟通。同时,作为科研楼建设的负责人要严把质量关,选材料、定颜色,当时真是像对待我们家一样。这些实验台、科研设备、桌椅板凳,楼道里面挂的画,门口沙发都是我采购的,还有各种标识,真是很有感情的。”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