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 经济综合 经济综合

扫码关注

打开人才自由流动的旋转门

作者:王京生 来源:《创新市场论》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2 人已围观

1.制定2050诺贝尔奖计划
建立世界高水平的研究基地,构建诺贝尔奖成果和人才承载地。引进一批"准诺贝尔奖"水平的华人科学家,如获得国际知名科技奖项的科学家,为他们的高水平开创性研究提供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结合地方经济特色和科技特色,加快增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国家实验室或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设立"研究联络中心"。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密集的城市及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设立"研究联络中心",加强优秀研究成果的国际推介和传播。积极搭建国际学术社团交流平台,融入全球科技网络。

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鼓励科学家融入国际科技治理体系,参与国际科技规则与标准制定,参与国际知识体系建设。

设立国际科技前沿研究中心,跟踪梳理世界级科研成果,发布全球技术趋势和技术地图,加强我国优秀成果的国际交流和推广。

2.鼓励企业建立基础研究中心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自己的基础研究中心。赋予民营基础研究机构合法地位。根据美国的经验,美国工业实验室走出了1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企业重视基础研究。不同的创新部门是相互关联的,并且通过与其他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共同研发,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以内部研发实验室为重点的动态创新网络。所以中国建成的实验室应具有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转化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基础研究,新技术在市场上的成功可以使企业更加重视它。企业设立基础研究中心(研发实验室),将实现基础研究、技术和市场的动态整合和协调发展。

鼓励企业在大学或科学园区内建立基础研究中心。促进科学技术与应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研发中心不仅具有一定的基础研究能力,而且可以依靠大学和研究机构来进行研究。基础研究项目,解决基础研究中有资金无技术、有技术无资金的问题。不仅如此,研究机构可以根据市场上公司的需求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并促进特定行业中新技术的出现。高校还可以根据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究开发和市场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3.打破人才双向流动壁垒
设立企业——科研院所双向流动制度。利用联合聘任大学教授模式促使高端人才向企业的研究所流动。参考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采取联合聘任大学教授模式促进高端人才加入研究所开展应用研发。企业科研人员作为联合聘任的教授,既指导高校研究生的课程,参与研究所博士人才的培养,又承担研究机构的科研任务。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试点将企业任职经历作为高等学校新聘工程类教师的必要条件。促进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合理流动。

设立奖励鼓励校企之间人才流动。对于高校和系一级,设立"工业种子基金",资助向工业应用方向发展的高校基础研究项目;对于教研室一级,政府设立“教育与企业合作奖”,专门奖励与企业合作卓有成效的教研室对于个人,设立"高等院校企业竞赛奖",专门奖励与企业合作做出贡献的个人。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