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自然地理 > 自然综合 > 水文水利 水文水利

扫码关注

“东深供水工程”实录——楷模代表

作者:胡忠阳 李健辉 来源:水向高处流 责任编辑:manman 2023-08-07 人已围观

东深供水工程是一条流淌不息的生命之渠,饱含着祖国人民对香港同胞的骨肉之情,倾注了几代东深人的精神和心血。
 
在如今深圳水库左侧的大坝上,耸立着一座纪念性建筑—东深供水工程纪念碑。
 
纪念碑质朴、洁白。
 
这是一座精心设计的丰碑,铭记着无数东深人的功绩,功业昭彰,他们群体锻造的精神彪炳史册。

它是一部无言的史诗,激励新时代的建设者奋勇前行。
 
它是一个庄重的宣言,告诉世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东深供水人的传家宝,他们把这种精神当作一代一代传递的接力棒。

2021年4月2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颁发《关于授予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号召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楷模,争做先锋。消息传来,无数东深人闻之落泪,感慨万千……
 
在老东深人的内心深处,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令人感动,促人奋进!回首往昔,朝夕相处的领导和同志中,总有一连串闪光的名字,彼时令他们感佩,如今让他们念念不忘……
 
面见周总理并汇报工作的刘兆伦

东深供水工程建设的伟大成就,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领导的悉心指导,而与东深供水工程结缘时间最长的老领导,是时任水利部副部长刘兆伦。
 
刘兆伦,1920年7月生,广东大埔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世纪50年代曾任广东省水电厅厅长。
 
1963年12月8日,刘兆伦前往时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在广州的家中—当时恰逢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归来也在这里—听取帮助香港居民解决饮用水问题的汇报,周恩来总理随之明确决策了兴建东深供水工程的具体方案。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1965年2月27日,广东省在东莞塘头厦举行了该工程落成大会,3月1日正式对香港供水,当时年供水能力为6820万立方米,香港同胞从此摆脱了缺水苦难。
 
1979年起,刘兆伦任水利部副部长兼珠江水利委员会主任,1994年离休。在任期间和离休之后,刘兆伦数十次视察东深供水工程,是深入建设工地指导工作次数最多的省部级领导。
 
东纵老队员,东深供水局首任局长王泳

“我们党的好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要谋事实,创业实,做人实。”“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今天,这些看似口号的话语,却是当年王泳同志发自内心的表达,更贯穿在他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之中。
 
王泳,1918年生,广东省东莞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江纵队的老队员,抗战时期在东莞一带从事对敌斗争,出生入死,在革命年代立下汗马功劳。

王泳是最早到东深供水工程总指挥部工作的干部之一。该工程建成后,1965年1月王泳被任命为首任东深供水局局长。1979年因患肝癌去世,为东深供水工程奔波了15年。
 
东深供水局成立之初,工作千头万绪,需要协调的事情特别多。王泳任局长后,紧紧围绕确保安全供水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在任15年间,他领导东深供水局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了工作和生活中的重重困难,顶住各种压力,确保了该工程对港供水在“文化大革命”和困难期间从未间断。同时,通过组织挖掘原有设备的潜力,实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使东深供水工程的对港供水能力从每年6820万立方米逐步增加到1.68亿立方米,为东深供水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王泳局长虽然是老干部,劳苦功高,但他对自己却是严格要求,事事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克己奉公。当年上级考虑到东深供水工程线长点多,为方便工作,给他配了部旧小汽车,但他为了节省汽油,只有生产遇到紧急情况时才用车,平时很少乘坐,下站检查工作,也和同志们一样骑自行车走几十公里坑坑洼洼的泥土路。他总是随车带部单车,到广州后他就让送他的司机回去,自己在广州开会办事就骑单车。他到基层站检查工作,都是和站里的同志一样,在食堂排队打饭,从不让站里安排特别的接待餐。他的家乡给东深供水局写来报告,希望能购买一部由该局制造的小型发电机,对此他不是自己拍板同意,而是提交给局党委会讨论,报省水电厅批准后才把发电机卖给他们。
 
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自己的家属也是如此。他的夫人方萍同志和他一样,也是一位“三八式”老干部、东江纵队老游击队员,也在局里工作。论资格、论贡献,他只要稍动一下心思,就能为她提个什么官。但方萍直到离休,仍然是一个普通干部。他的女儿王小萍招工到修配厂,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退休仍然是一个普通工人。王小萍在父亲的影响下,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才华,多次被评为东深供水局优秀生产工作者。在香港回归前夕,她光荣地被评为对港供水优秀个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对于家属的工作问题,王泳永远是那句话:“让组织安排吧,组织上安排做什么就做什么。”
 
王泳患有严重的胃病,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有时胃病犯了,疼得额上冒汗。同志们见状劝他:“局长,您身体不好,回家休息一下吧!”但他总是用手按压着胃痛的部位,坚持工作。1978年11月,王泳在医院检查出肝脏肿大,必须住院治疗。但他坚持回到工作岗位,忍受着肝部疼痛,拖了几个月才住进医院。最后诊断结果是肝癌。在医院卧床一年的时间里,他挂念最多的还是东深供水工程的安全供水工作。台风季节到了,他仍然习惯性地嘱咐其他局领导保持高度警惕。
 
王泳老局长就是这样的人,和平建设时期虽然身居官位,但仍然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的优良传统,时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带动别人,他的身上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他的事迹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和守护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很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一辈子奋斗在东深供水工程的闭德广
 
闭德广,广西南宁市横县人,广西大学农田水利大专班毕业。1952年毕业后,分配在广东省水利电力厅工作,先从事设计工作,后到施工队任职。
 
广东省的大型水利工程工地上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深圳水库建成后,广东省水利电力厅于1962年6月接管了水库,成立深圳水库工程管理处。当年10月,闭德广被调到该管理处工作。
 
东深供水初期工程动工后,闭德广以技术员的身份,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参加了工程的施工建设。当时,技术人员面对大型的水利工程施工,感到压力很大。为了抢时间,工地采用24小时施工的办法,技术人员和民工一样,全天在工地参加施工,吃住也都在工地上。遇到台风暴雨,他们就和民工一起抢险。由于当时施工环境艰苦,闭德广瘦得不足100斤,可他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精神。东深供水工程一期和二期扩建时,闭德广都参与了技术设计和施工,而且全力以赴,把家完全交给妻子一个人料理。其间,他的妻子患子宫肌瘤,要到广州做手术。要不要陪妻子去广州让闭德广好一阵犹豫—那年妻子甲状腺开刀,自己不管不问,让妻子好一通嗔怒。按常情该陪妻子去,医院做大手术还需要病人家属签字,可是工作又实在脱不开身,闭德广只好向妻子做了一番解释。多亏妻子理解他,最后一个人去了广州。一直到妻子出院,闭德广都没有在病床前露面。妻子要出院了,闭德广还是抽不出身,只好请另一位同志抽空帮着把妻子接回家中。闭德广对东深供水工程全情投入,深深感染了施工现场的同志们。
 
闭德广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东深供水局的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82年5月,他被任命为该局副局长。闭德广直到退休,一直奋斗在东深供水工程上。

抗战英雄黎洪

黎洪,1924年出生,香港人,194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2月,活动在港九的几支抗日武工队,统一编成港九大队。当时,抗日烽火熊熊燃烧,刚满18岁的黎洪就参加了港九大队。他与战友们克服重重困难,护送过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撤离香港;他和战友们与敌人多次激战,并歼灭敌人,在特殊的斗争环中,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是“抗战英雄”。
 
1963年底,在广东省水电厅筹建东深供水工程总指挥部时,黎洪同志从部队转业到该总指挥部。1965年3月,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后,黎洪任东深供水局司马管理处主任。1966年4月后,又被任命为东深供水局工程管理科首任科长。
 
工程管理科是东深供水局一个重要的科室,担负沿线8个抽水站、6个拦河坝、2座调节水库、10座变电站、16公里人工渠道、全长83公里输水管线的监管、指导工作,任务复杂艰巨,但黎洪不辞劳苦,大胆创新,出色地做好本科室的各项工作,保证工程供水安全。
 
2021年4月30日,原东深供水局有关领导专程前往东莞市探望已97岁的黎老,告诉他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喜讯。他非常高兴地说:“我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谈到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建党100周年时,他突然放声动情地说:“咱们都是见证者,我们要永远跟党走!”
 
“龙头掌门人”刘东

刘东,1926年出生,广东省惠阳人,1949年参军,中共党员。
 
1964年东深供水工程初建时,刘东从部队转业来到总指挥部参加施工建设。工程完工后,他被留在东深供水局桥头抽水站任站长。
 
桥头抽水站位于东莞市桥头镇,是东深供水工程第一级抽水站,既担负着抽水任务,又负有排涝责任。如果将东深供水工程比喻为一条奔腾巨龙的话,那么,东江河畔的桥头抽水站就是这条巨龙的龙头,刘东则是“龙头掌门人”。

为了确保东深供水工程不间断安全运行,每到雨季,刘东夜不敢寐,越是下大雨,他越是不放心,经常披着一件旧雨衣,隔不到半个小时就到抽水站外附近渠道观察一次,看看是否需要排涝,还要到取水口看看有无杂物堵塞,常常一个晚上要出去七八次……由于长时间操劳,疲累过度,刘东患上了高血压、心脏病,但他带病坚持工作,兢兢业业,体现了一名军人的革命本色。
 
刘东于1988年离休,2007年1月逝世,在东深供水工程工作了24年。
 
舍小家顾大家的李谭栋

李谭栋,1926年10月出生,广东省佛山市南海人。1947年参军,1949年8月入党。1964年3月甫一转业,即被安排到东深供水工程总指挥部工作。
 
当时,工程施工建设刚开始两个月,一万多名建设者高喊“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气壮山河的口号,迎高温、战台风、抗暴雨、抢工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手锄肩扛,夜以继日,奋战在热火朝天的工地。由于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李谭栋一家5口挤住在东莞桥头镇一个靠近水塘低洼处十多平方米的简陋住处。1964年10月的一天傍晚,李谭栋和妻子在施工工地值班,突遭狂风暴雨。李谭栋接到抗洪抢险命令,二话不说,把三个最大7岁、最小3岁的小孩反锁在家中,赶往抢险现场。谁知,当晚他家为水所淹,三个小孩幸被救援人员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第二天早上,李谭栋和妻子才获悉家里也被洪水淹没,匆匆回到临时安置点,寻到自己小孩时,激动地把他们紧紧拥在怀里。
 
1991年6月12日,水利部向李谭栋颁发了“为水利事业勤奋工作廿五年,为国家做出了贡献”荣誉证书。李谭栋于2002年4月逝世,为东深供水工程勤勤恳恳工作了25年。
 
14 岁参加革命的张洪

张洪,1927年2月18日出生,广西合浦人。1947年2月参军,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张洪从14岁开始就参加革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立了功。他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经历过解放战争中著名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随部队抗美援朝,在枪林弹雨中英勇战斗。
 
1964年,张洪从部队转业到东深供水工程局,是当年东深供水局领导群体一分子,曾任局办公室主任,当时局里的工作、活动多数都是由他在跑前跑后组织安排。
 
张洪一直以来听从组织安排,从不提个人要求,党安排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尽职尽责干好工作。东深供水工程建成后,他先后在雁田站、司马站和修配厂工作,然后调到局办公室,再调回修配厂,复后又调回办公室工作,来来回回挪动了几个地方,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张洪本人工作被调来调去,他妻子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塘厦,家里有困难,只有靠家人自己克服,他很少过问家事。东深人都说,张洪就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往哪拧。
 
20世纪80年代初,东深供水局里有个口号:少花钱多办事,花了钱办好事,没钱也要办好事。这一传统一直延续着。1983年初,东深供水局从东莞塘厦镇搬迁到罗湖区深圳水库,搬迁后基建项目多,经常有水泥、钢筋、防洪物资等运来,需要搬进局里的仓库。当时,只要分管仓库的科长喊一声“物资到了,快来搬哪!”不论正在上班还是下班休息,人人都争先恐后地跑出来抢搬最重的物资……其中那个扛着水泥健步如飞的汉子,正是张洪!1980年后,东深供水局多次组织本局干部职工参加深圳水库“64钢管”(用于1964年工程建设)的铲锈工作。这是一项非常艰苦、艰巨的工作任务,供水局抽调了100多人浩浩荡荡来到深圳水库,在水库坝下到深圳河边(又称“三汊河”)一段,沿对港供水管道搭起工棚,开始“64钢管”铲锈大会战。“64钢管”直径1.4米、长3.5公里,过坝段直径仅有1.2米。当年的对港供水停水期检修,是在七、八两月,天气闷热,管内不通风,而且管道内壁长满了螺子,螺子死后发出阵阵腥臭味,即使戴上口罩也根本不顶用。人蹲在管道里就够难受的了,何况还要猫在里面一点点挪动着用力铲锈和清理螺子!有人干着干着就晕倒了,被人抬出来……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张洪和东深供水的同志们为早日完成工程的停水期检修工作,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向香港供水,拼命地干着……

1996年8月,东深供水局党委组织了由6人组成的“艰苦奋斗,多做贡献”巡回报告团,张洪便是这个报告团中的一位离休老干部代表。报告团在全局举行了5场报告会,听众达1500多人。
 
直到1988年5月后离休,张洪在东深供水工程工作了24年。
 
守护工程安全 38 年的黄惠棠

黄惠棠,1942年12月出生,东莞市东坑镇人,1964年2月,刚满22岁的农村青年黄惠棠就来到东深供水工程东莞常平司马抽水站工地干活。
 
东深供水工程竣工后,他成为该工程的一名水工员,主要从事供水渠道安全巡查维护工作,守护东深供水工程安全时间长达38年。
 
黄惠棠的儿子黄沛坤和黄沛华,分别在东深供水工程桥头供水管理部水质室和太原抽水站工作;儿媳陈娈,1993年7月从院校毕业后安排在该工程莲湖抽水站工作。他一家两代四口人,接续奋战在东深供水工程,传承着东深供水工程建设者精神,守护着这条为香港同胞供水的生命线。黄惠棠刚到抽水站工地时,他的工作是运输沙子,要从两三公里外的地方把沙子运到施工地点,用来制成混凝土。那时没有车辆和机器,全靠人力,大家肩挑手推,把建筑抽水站的材料运送到施工工地。
 
完成运输沙子的任务后,黄惠棠与其他建设者又投入建设抽水站厂房的工作。当时将要兴建抽水站厂房的地方是一座小山包,施工建设者硬是用铁锹、锄头挖,用扁担挑,推平这座山包,然后在这里兴建抽水站厂房。
 
令黄惠棠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司马抽水站下游修建供水渠道。由于施工时河床里全是淤泥,且淤泥含水量大—一半是泥,一半是水,很难从河床里挖上来。大家只能用桶来挖,人站在淤泥中,淤泥淹人大腿根的位置,施工相当困难,但是大家一直坚持一桶一桶地挖,终于完成了挖人工渠道的任务。
 
2022年,已经80岁的黄惠棠回忆说,当时东深供水工程的施工期非常紧,工地都是24小时三班倒施工,吃住条件都很艰苦,但是,所有工程建设者都热情高涨,从不叫苦,没有一个人抱怨。党和政府号召大家怎么干,大家就怎么干,不讲价钱,保质保量完成施工任务。经过近千人的施工建设,工程进度很快,修筑了人工渠道,1964年底完成了司马抽水站厂房的建设,并进行了调试,为东深供水工程快速建成打下了基础。
 
黄惠棠的水工年龄与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时间一样长。工作几十年来,不论烈日当头,还是台风暴雨,他每天都要在5公里长的渠道上往返巡视两遍,步行20多公里。春去秋来,渠道两边的景色变了又变,旧屋拆了,楼房建了,小树长成了大树,黄惠棠也由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染霜的老人,不变的只有这组数字和一颗高度负责的心。1995年,细心的人替他算了一下,如果每年按300个工作日计算,他已累计沿渠道走了18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四圈半。他退休7年过去了,超过两万多里渠道来回之路又在他脚下走过,退休后巡渠里程相当于一次两万五千里长征!
 
爱岗敬业、忘我奉献的王小萍

王小萍是原东深供水局修配厂电一班的一名普通工人,但她在该局的知名度却很高。这并非因为她是老局长王泳的女儿,也不是她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她在普普通通的平凡岗位上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的精神和品格,赢得了人们广泛的尊重和敬佩。
 
王小萍个头不高,留着短发,常常是着一身灰色工作服,看上去朴实、精干,颇有点阳刚之气。参加工作后,她先是当电焊工,后改为电工,一直奋战在东深供水工程维修第一线。酷暑季节,她穿着厚厚的工作服,钻进水管中去补焊一期厂房的止回盖,在这个男同志的耐力都会受到极限考验的地方,王小萍从不退缩,钻进水管中就干;冬季她冒着寒风,爬上变压器支架进行停水期的电器抢修,从早上坚持到晚上;强烈的弧光刺红了眼睛、灼伤了皮肤、烧坏了鞋子,她默默地忍受,坚守岗位;遇有脏活、累活、险活,她总是抢在前面。作为工会小组长,她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班长不在时,她勇于负责,带领大家一起奋战……
 
维修不仅是个又脏又累的工作,而且还是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要干好这项工作,除了不怕吃苦,还要掌握技术知识。王小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她一走上电焊工作岗位,就刻苦钻研电焊技术,花了大量业余时间,自学电焊课程,并跟着老师傅在实践中学经验,很快就成为一个技术能手。后来转为电工,她又从头学起电工知识,同时也不放弃电焊技术,使自己成了一专多能的维修工。在工程机电维修中,不少时候是既要电焊、气割,又要电缆驳接,而王小萍样样都运用自如。1998年在东深供水局岗位技术鉴定考核中,她以优异成绩通过。
 
几十年来,王小萍以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精神和过硬的专业技术,与同事们合力奋战,出色地完成了难以数计的工程维修任务,为东深供水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97年王小萍被水利部授予“向香港供水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姜春云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8年又获得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作为一名女性,在成绩和荣誉的背后,王小萍要比男同志做出更大牺牲,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工作中她是一名工人,而在生活中她又是一名家庭主妇。王小萍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幼小的女儿,还有患病的哥哥需要照料。但每当工作和家务发生矛盾时,她总是先“大家”,后“小家”。东深供水里程长达80余公里,哪里有维修任务,她就打起背包赶到哪里,有时到泵站维修一干就是十天半个月,家里的事只好托付给母亲和丈夫。
 
据了解,当年王小萍招工分配时,面对进原东深供水局机关做打字员和到修配厂做焊工的选择,她出人意料地选择了后者。当人们就此向她问起原委时,她回答得特别直截了当:“因为当时我父亲是东深供水局局长。”这句话当然算不上是豪言壮语,但体现了她崇高的品格啊!更为可贵的是,几十年来,王小萍坚定地走着自己选择的人生之路。
 
王小萍干起工作来风风火火,干净利索,谈起自己来却少言寡语。她认为自己对家庭尽的职责太少,对母亲、对丈夫、对女儿都感到很内疚。但使她欣慰的是,自从她参加工作以来,是母亲给了她鼓励和支持;是丈夫给了她体贴和关心。她觉得工作上取得了一点成绩,那是党组织一直以来关心培养的结果,同时也与家人的关心和支持分不开。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