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周剑——跳出舒适区,把握战略机遇,寻求创新突破

作者:杨移贻 来源:《创新报告 : 起源于深大的 40 位创新榜样》 责任编辑:chen 2023-09-06 人已围观

人物小传

周剑,1976年7月出生,江苏苏州人。现任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1994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深圳大学国际金融贸易系;1998年至2010年在深圳先打工后创业,创立了深圳市南杰星实业有限公司;2010年回到家乡苏州吴江,创立迈为公司;2018年11月,苏州迈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面向太阳能光伏、显示、半导体三大行业,研发、制造、销售智能化高端装备。
 
1994年秋天,18岁的我来到深大国际金融贸易系报到,这是我第一次来深圳这座城市。无论是全新的高校生活,还是这座移民城市独特的氛围,都给予我前所未有的体验:第一次看到行人步履匆匆,第一次感受深圳的繁华夜景,第一次发现沟通表达可以那么畅意直接。整个城市遍布着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处处洋溢着缤纷的梦想,这让这座城市充满别样的生命力,感觉随时都可能有奇迹发生。而多年后我才意识到,正是深圳的包容开放、高效创新和深大的包罗万象、不拘一格,影响、培育了我敢想、敢做、敢拼的一面,给予我突破传统的勇气。
 
两次转型
 
深大的四年求学经历,是愉快而难忘的,同学们的开朗友好、彼此的融洽合作,以及深大给予学子们的丰富生活和自由环境都令我印象深刻。转眼到毕业那年,父亲对我说:“你先闯闯看吧,不行的话,回家还有你一口饭吃。”踏进社会,独立了,生活从原来的衣食无忧变成了凡事都要依靠自己。曾经住过楼顶的铁皮屋,也住过四季不见阳光的城中村,吃遍路边摊,也花光了最后一块钱,有时候甚至不知道明天该怎么办。年轻真好啊,哪怕是挫折的经历都能一生受益。可光吃苦没有用,吃苦的人不计其数,而冲破困境,需要一颗充满激情的心、一颗善于学习的心、一颗冷静思考的心。
 
从开始工作到创办迈为,我一共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1999年到2002年一直从事电子行业(显微镜)设备销售,虽是初出茅庐的第一份工作,但产品应用广泛,横跨多个行业,帮助我接触该设备领域并形成认知。在27岁那年,得益于一个偶然的机会,通过手机外壳贸易在半年内赚得200多万,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正是这次小小的成功,让我懂得一定要善于把握那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勤于思索,积极行动。之后发现这项贸易业务并不具备长期优势,选择退出,把下游客户让渡给上游的供应商,转而从事电子行业设备代理,随后做进口设备替代,赚了几千万。2009年再次转向太阳能光伏生产设备。前后的两次转行,每次都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和困难。但是不转更不行,受限于资金、能力和认知等因素,虽然能获得一定的利润和生存空间,但这样的业务是不具备高价值和可持续性特征的。如果满足现状,犹如温水煮青蛙,很难安然离场,更不能开辟出新航线。因此,我总是及早地从舒适区跳出,重寻目标。长时间思考后,我选定了转型的方向——光伏生产设备:一个对清洁能源发展极为重要且具有长远成长空间的领域。之所以选择太阳能电池丝网印刷设备,是因为它与电子设备领域相关性更强,尚未实现国产化,虽然技术壁垒很高,但发展潜力更大,是一个长期赛道。
 
▲ 2010 年 9 月 吴江迈为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就这样,迈为的创建之路开始了。最初几年十分辛苦。放弃了从打工时就熟悉的客户,放弃了摸索10年的设备,放弃了熟悉的知识体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一切都要重新学习,从头来过,就像一次完全的自我革新。翻开从光伏行业会议拿来的论文集的第一页,看着“禁带宽度”“隧穿”“钝化”这些词,深刻感受到了什么叫晦涩难懂,通过百度查询,发现解释的那些名词也不认识,那就再查、继续查。第一页整整用了3天才看明白,第二页看了1天,后来越来越快,3个多月读完了2本论文集。然后拜访光伏行业的同仁,用3个月完成市场调研和技术分析,也认识了许多新伙伴。还有不少朋友劝我,丝印设备领域的竞争对手是应用材料,一个强大、几乎获得垄断地位的公司,还是不要“以卵击石”了吧。然而,对手的强大却激发了我挑战的勇气与决心,垄断意味着他们有巨大的技术优势,也意味着高价和高傲。当时的光伏产业属于两头在外——设备在外、市场在外,而主产业——电池组件制造布局于国内,尽管外企有多年的技术积累,但也有难以弥补的劣势:研发离应用端太远,产品迭代速度慢,对客户需求的响应不积极。
 
经过仔细的分析,我们认为只要能突破核心技术,就有巨大的机会,关键要贴近客户,高效研发,高速迭代。长三角地区光伏产业聚集,江苏省有很大的区位优势,苏州更是装备制造业高地,具备产业集群效应优势。为了更快速地研发设备,更便捷地服务客户,我们把创业基地从深圳搬到了我的家乡苏州吴江,并且获得了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
 
自主创新
 
如果说研发是装备企业的核心,那么创新就是研发的核心。但是创新谈何容易,尤其丝网印刷线是太阳能电池设备里技术难度最高的一个,也是最后被国产化的,整条生产线由30多台设备组成,是一个由几十个图像识别摄像头、几百个伺服电机、几千个传感器、几十万颗零件构成的高精度、高速度的现代技术的集合体。回顾迈为第一条丝网印刷电池生产线的诞生,我们既感艰辛,又觉自豪:我们没有走捷径,模仿强大对手的产品,而是自主研发——通过自身探索进行独立设计,创造自己的技术与产品,再横向对比,修正不足之处。而产品最宝贵的、我们创新的那些环节,形成我们独有的竞争优势。又由于地理位置上更贴近客户,我们对客户的响应速度更快,研发效率也更高。我们会根据客户的操作习惯,对设备、材料、工艺等进行微调,一次又一次对技术进行微创新。在时间的累积下,无数个微创新升级为综合性的创新,设备不断进行迭代,最终铸就了产品的强劲优势。自此,“自主创新”的理念也扎根在迈为的技术研发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