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城市建设 >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深圳市环卫行业:我国城市环卫市场化改革的排头兵
作者:周继强、文灿 来源:《敢闯敢试 :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的全国“率先”》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2-09 人已围观
1984年夏天,我国第一家专业清洁服务公司——深圳市日新清洁服务公司成立,公司自负盈亏,对外实行有偿服务,率先打破了我国环卫部门“皇家工、国家养”的传统运营模式,推动深圳环卫工作走上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同年11月,深圳同样采取有偿服务的运作方式,与香港至诚清洁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合资清洁公司——深圳志诚清洁服务有限公司。之后,深圳市的道路清洁、垃圾收运、垃圾处理、楼宇清洁等环卫服务作业市场逐渐开放,为我国环卫行业全面走向市场开创了历史先河。
媒体对深圳环卫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较为关注,如1996年1月25日《深圳特区报》的现代都市版有报道《改革增活力——记深圳市日新清洁服务公司》,1998年12月8日的要闻版有《志为鹏城添春色——深圳市环卫系统改革回眸》的报道。
1995年,国家建设部根据深圳及其他城市经验,制定了《全国环卫各工种劳动定额》,将环卫“承包制”在全国推广。
记得1984年,南唐农贸市场环卫工人罢扫了两天。这可了不得呀,垃圾遍地,苍蝇飞舞,臭气冲天,市民怨声载道。
市民怨声载道才两天,环卫工人怨声载道却是由来已久。特区创办初期,每天无偿代运单位垃圾占全市日产垃圾量的40%,再加上小区居民及服务行业产生的垃圾,每天的代收运量高达200多吨。如此无偿下来,人手不足无钱增加,机械设备不足无钱购置,环卫工人实在没有办法了!
无偿代运导致的罢扫事件,是在呼吁:要改革,要借鉴国外市场经济的经验,大胆推行有偿服务,闯出一条少花财政钱搞环卫的新路子。于是,全国首家清洁公司——由原南塘市场清扫组12人组成的深圳市日新清洁服务公司应运而生。公司实行以合同制为中心的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以“优、廉、快”为服务宗旨,随叫随到,热情周到,发展日新月异,业务范围由单调的清扫、清运,拓展到洗地毯、抹玻璃、消毒杀虫、吸粪、清疏下水管道、车辆维修、园林绿化及搬家服务等。告别了“皇粮也能吃不饱”的日子,展现出了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翠绿生机。
竞争机制无疑是市场机制的活性炭。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有、集体、合资、独资、中外合资和个体等不同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专业清洁公司如春花烂漫般开遍了特区,这些公司将业务拓展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昆明等全国20多个大城市。据1997年统计,全市清洁公司已发展到80家,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市环卫工的60%,由专业清洁公司承包的面积已达59%——两分天下有其一呀!每年为政府节省环卫设备投资与垃圾清运费1800多万元。专业公司之花还结出了第三产业之果。清洁企业的产值和利润分别以20%和10%的幅度增加,1996年上交税金达到250万元。到2013年底,全市清洁公司总量达到470家,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年产值超过10亿元。
1984年,深圳环卫部门由区管的科级单位升格为市属处级单位。领导班子意识到,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特区,环卫要发展,改革的胆略应该更大些,步子应更快些。于是,他们又在酝酿着新的改革方案。市环卫处负责人通过调查,根据环卫各工种情况,把劳动定额落实到人,按马路类别定任务,定报酬,对多劳者按多劳量予以奖励。
切实的量化指标需要真正深入的调查研究:考察清扫工人的每个动作,测定每个小时、每个工作日的工作量;测量垃圾车的运距、装载时间以及洒水车冲洗马路的时速;考核每个公厕的人流量等。为了掌握这些基础的数据,市环卫主要领导带领有关人员,每天凌晨4点多钟与环卫工人跟班作业,现场考察测定各工种每道工序、每个环节,仔细到工人作业时的扫帚速度,洗刷公厕蹲位、清洗果皮箱耗费的时间……为制订全市首部《环卫各工种劳动定额》奠定基础。劳动定额的实施,像一块金刚石,一石击破“大锅饭”。到后来,仅道路清扫保洁每年完成超包面积即为政府节约经费200多万元,环卫工人工资也增加了20%,减少了事业编制人员35%,减轻了政府对环卫工人生老病死的负担,实现了政府省钱,管理部门省事,环卫工人得到实惠的目标。
1989年春,深圳环卫用工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首次将罗湖区水贝新增马路110万平方米发包给蛇口工业区清洁公司管理。市环卫处只提供300平方米的临时房,负责日常的业务指导与质量检查,其他一概由承包者自行处理。市环卫处这样一改革——由清洁公司竞投承包,连松三口气:一是工作重点由微观转至宏观,管理人员由8%陡降至3%;二是编制猛压300多人;三是每年承包费比原来划拨给事业单位的环卫所经费指标减少400多万元,职工住房、劳保、福利等开销节省也颇为可观。
环卫用工制度“多用轮换工,少用固定工”的改革,使市、区环卫部门从1992年开始基本上做到简单劳力不招工,环卫部门编内人员保持零增长。深圳环卫行业在近30年的改革中,道路清扫保洁、垃圾运输处理、公厕管理、淤泥渣土处置的任务以数十倍、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量递增,而在编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却出现了负增长。按2013年年底全市1.7亿平方米的市政道路,日产24900吨的垃圾,以及1500座垃圾站、公厕的管理任务,依据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深圳市环卫工程消耗量标准》配员的话,起码需配35000名事业编制的员工。而目前市、区环卫部门在编环卫管理人员从1992年年底3200人减至现在的1000人,从而甩掉了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承担的职工生、老、病、死及住房等沉重包袱,同时也为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输出提供了途径,支持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深圳特区环卫行业的改革从最初的清扫保洁、公厕管理,稳步推向垃圾收运、垃圾处理以及垃圾焚烧发电。从2000年开始,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企业投资运营的垃圾处理设施管理模式。企业通过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体发电收取回报的模式,破解了资金制约的“瓶颈”,加快了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10多年来,深圳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引进社会资金35亿元,由企业投资和营运7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量达到7150吨,垃圾处理市场化率达到70%,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45兆瓦,年发电量达到11.6亿度,居全国第一。
为解决垃圾处理费不足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论证,2006年国内首部地方性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在深圳正式出台。2007年开征垃圾处理费,每年全市垃圾处理收费总额超过5亿元,基本解决了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所需费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位居全国前列。
深圳环卫系统全方位的改革,强化了对环卫作业的监督管理,提高了绩效,还节约经费,增加了环卫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随着企业资本的积累,环卫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的突破,大大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深圳环卫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使深圳的市容环境卫生大为变样,创造了10多个全国首例和领先。1990年,深圳名列全国“十佳卫生城市”榜首,市环卫处被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1991年城区灭蝇灭鼠均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1992年深圳获首批“国家卫生城市”称号,1995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先进单位”称号,“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成套化技术”分别于1998年、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内垃圾处理领域的最高科技奖),2002年深圳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作者:周继强,深圳环卫处办公室主任;文灿,《深圳商报》记者
媒体对深圳环卫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较为关注,如1996年1月25日《深圳特区报》的现代都市版有报道《改革增活力——记深圳市日新清洁服务公司》,1998年12月8日的要闻版有《志为鹏城添春色——深圳市环卫系统改革回眸》的报道。
1995年,国家建设部根据深圳及其他城市经验,制定了《全国环卫各工种劳动定额》,将环卫“承包制”在全国推广。
记得1984年,南唐农贸市场环卫工人罢扫了两天。这可了不得呀,垃圾遍地,苍蝇飞舞,臭气冲天,市民怨声载道。
市民怨声载道才两天,环卫工人怨声载道却是由来已久。特区创办初期,每天无偿代运单位垃圾占全市日产垃圾量的40%,再加上小区居民及服务行业产生的垃圾,每天的代收运量高达200多吨。如此无偿下来,人手不足无钱增加,机械设备不足无钱购置,环卫工人实在没有办法了!
无偿代运导致的罢扫事件,是在呼吁:要改革,要借鉴国外市场经济的经验,大胆推行有偿服务,闯出一条少花财政钱搞环卫的新路子。于是,全国首家清洁公司——由原南塘市场清扫组12人组成的深圳市日新清洁服务公司应运而生。公司实行以合同制为中心的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以“优、廉、快”为服务宗旨,随叫随到,热情周到,发展日新月异,业务范围由单调的清扫、清运,拓展到洗地毯、抹玻璃、消毒杀虫、吸粪、清疏下水管道、车辆维修、园林绿化及搬家服务等。告别了“皇粮也能吃不饱”的日子,展现出了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翠绿生机。
竞争机制无疑是市场机制的活性炭。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有、集体、合资、独资、中外合资和个体等不同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专业清洁公司如春花烂漫般开遍了特区,这些公司将业务拓展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昆明等全国20多个大城市。据1997年统计,全市清洁公司已发展到80家,从业人员6500人,占全市环卫工的60%,由专业清洁公司承包的面积已达59%——两分天下有其一呀!每年为政府节省环卫设备投资与垃圾清运费1800多万元。专业公司之花还结出了第三产业之果。清洁企业的产值和利润分别以20%和10%的幅度增加,1996年上交税金达到250万元。到2013年底,全市清洁公司总量达到470家,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年产值超过10亿元。
1984年,深圳环卫部门由区管的科级单位升格为市属处级单位。领导班子意识到,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特区,环卫要发展,改革的胆略应该更大些,步子应更快些。于是,他们又在酝酿着新的改革方案。市环卫处负责人通过调查,根据环卫各工种情况,把劳动定额落实到人,按马路类别定任务,定报酬,对多劳者按多劳量予以奖励。
切实的量化指标需要真正深入的调查研究:考察清扫工人的每个动作,测定每个小时、每个工作日的工作量;测量垃圾车的运距、装载时间以及洒水车冲洗马路的时速;考核每个公厕的人流量等。为了掌握这些基础的数据,市环卫主要领导带领有关人员,每天凌晨4点多钟与环卫工人跟班作业,现场考察测定各工种每道工序、每个环节,仔细到工人作业时的扫帚速度,洗刷公厕蹲位、清洗果皮箱耗费的时间……为制订全市首部《环卫各工种劳动定额》奠定基础。劳动定额的实施,像一块金刚石,一石击破“大锅饭”。到后来,仅道路清扫保洁每年完成超包面积即为政府节约经费200多万元,环卫工人工资也增加了20%,减少了事业编制人员35%,减轻了政府对环卫工人生老病死的负担,实现了政府省钱,管理部门省事,环卫工人得到实惠的目标。
1989年春,深圳环卫用工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首次将罗湖区水贝新增马路110万平方米发包给蛇口工业区清洁公司管理。市环卫处只提供300平方米的临时房,负责日常的业务指导与质量检查,其他一概由承包者自行处理。市环卫处这样一改革——由清洁公司竞投承包,连松三口气:一是工作重点由微观转至宏观,管理人员由8%陡降至3%;二是编制猛压300多人;三是每年承包费比原来划拨给事业单位的环卫所经费指标减少400多万元,职工住房、劳保、福利等开销节省也颇为可观。
环卫用工制度“多用轮换工,少用固定工”的改革,使市、区环卫部门从1992年开始基本上做到简单劳力不招工,环卫部门编内人员保持零增长。深圳环卫行业在近30年的改革中,道路清扫保洁、垃圾运输处理、公厕管理、淤泥渣土处置的任务以数十倍、数百倍,甚至上千倍的量递增,而在编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却出现了负增长。按2013年年底全市1.7亿平方米的市政道路,日产24900吨的垃圾,以及1500座垃圾站、公厕的管理任务,依据政府主管部门发布的《深圳市环卫工程消耗量标准》配员的话,起码需配35000名事业编制的员工。而目前市、区环卫部门在编环卫管理人员从1992年年底3200人减至现在的1000人,从而甩掉了事业单位长期以来承担的职工生、老、病、死及住房等沉重包袱,同时也为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的输出提供了途径,支持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深圳特区环卫行业的改革从最初的清扫保洁、公厕管理,稳步推向垃圾收运、垃圾处理以及垃圾焚烧发电。从2000年开始,建立健全以政府主导,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企业投资运营的垃圾处理设施管理模式。企业通过垃圾焚烧发电、垃圾填埋气体发电收取回报的模式,破解了资金制约的“瓶颈”,加快了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10多年来,深圳以公开招标的形式,引进社会资金35亿元,由企业投资和营运7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量达到7150吨,垃圾处理市场化率达到70%,发电装机总容量达145兆瓦,年发电量达到11.6亿度,居全国第一。
为解决垃圾处理费不足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论证,2006年国内首部地方性垃圾处理费征收办法在深圳正式出台。2007年开征垃圾处理费,每年全市垃圾处理收费总额超过5亿元,基本解决了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所需费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位居全国前列。
深圳环卫系统全方位的改革,强化了对环卫作业的监督管理,提高了绩效,还节约经费,增加了环卫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随着企业资本的积累,环卫作业机械化有了较大的突破,大大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深圳环卫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使深圳的市容环境卫生大为变样,创造了10多个全国首例和领先。1990年,深圳名列全国“十佳卫生城市”榜首,市环卫处被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1991年城区灭蝇灭鼠均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1992年深圳获首批“国家卫生城市”称号,1995年被建设部授予“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先进单位”称号,“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技术”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成套化技术”分别于1998年、200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内垃圾处理领域的最高科技奖),2002年深圳获“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作者:周继强,深圳环卫处办公室主任;文灿,《深圳商报》记者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