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扫码关注

把握机遇,建设方兴未艾

作者:张岩 来源:深圳经验——“图书馆之城”创新发展二十年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4-07-12 人已围观

改革开放、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为深圳基层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契机和保障。据统计,截至1992年年底,除市、县两馆外,约十年间,深圳基层图书馆(室)由不到10个发展到658个(其中特区内409个,原宝安县249个),充分体现出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经济建设得到飞速发展,从而推动了深圳经济特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壮大。这一时期的基层图书馆除了政府财政拨款支持外,很大一部分是由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村办企业、民营企业或个体经济开办,这些村镇、企业在经济建设中获益之后,为了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就建起了图书室,形成一定规模。例如福田区的皇岗村1986年就办了村图书室,常年坚持开办,藏书3万册,而且有专人管理,每天为村民和外来工服务,图书馆的创建者称“图书室是他们的传家宝,一定不能丢”。虽然在之后深圳实施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基层图书馆的建设主体不断发生变化,过渡期的多种原因使得很多原来由村集体投资建设的图书室逐渐失去持续保障而关闭,但因为最初有这样一批虽是农民出身,但却支持图书馆发展的企业家、领导者,才使基层图书馆在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更激发了全社会对知识和文化的强烈需求。
 
“知识工程”“千村书库”“百村书库”“城市化进程”“图书馆之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大型城市发展战略工程成为基层图书馆稳定发展的助推器,基层图书馆也在深度参与国家战略、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公共文化机构“最后一公里”的职能,向全社会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保障市民享受、参与公共文化的权利,使国家战略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1997年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教委等9个部委联合发出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同年,广东省委宣传部在宝安区沙井镇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千村书库”工程会议,1998、1999年宝安区委、区政府启动“百村书库”工程建设,拨款1000万元,把每年建50个村级图书馆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003—2004年完成特区外宝安、龙岗两区的城市化改造,深圳从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在行政建制上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城市。城市化进程对原来村集体建设运营的社区图书馆(室)影响较大,由于村集体转变为股份合作公司,不再承担无经济利益的社区图书馆的开支,这一时期社区图书馆的建设除场地由社区提供外,全部设备、书刊资源经费由区财政承担,由于各区发展不均衡,重视程度不一,相当部分的社区图书馆仍处于松散管理状态。2003年“图书馆之城”建设启动,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三年实施方案提出“争取每个社区(村)拥有一座规模不等的图书馆(室)或‘共享工程’基层用户”的建设目标。同年,深圳市文化局把“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深圳地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作为“图书馆之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步展开,与基层图书馆网点建设同步推进,使得“共享工程”在当时成为实现图书馆馆藏资源“最大化”和整合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切入点。
 
得益于时代进步、国家重视、城市创新和行业奋进,分布于全市各个街道、社区的基层图书馆多达数百个。但分级财政、多头建设、多头管理等原因导致经费来源不稳定,各区发展不均衡,尤其是未能纳入区图书馆分馆的街道和社区图书馆,不仅没有固定的预算,甚至经费可能还会被挪用,造成文献资源不足和更新缓慢。而且基层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低、流动性较大,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均有待提高,全市曾有三分之一的社区图书馆开放时间不足,利用率低。综上所述,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基层图书馆多年来的发展顽疾,基层图书馆尤其是社区图书馆的生存发展也一直是深圳“图书馆之城”事业发展的短板、重点和难点。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