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教育事业 > 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

扫码关注

药学院的愿景是“病有所医,疾有所药”

作者:杨柳 来源:《为发展而谋》 责任编辑:Gangan 2024-10-15 人已围观

具体说到药学院的建设,陈有海充满信心地描述道:“药学院的愿景就是‘病有所医,疾有所药’,使命就是‘通过卓越的医学教育、研究与转化,用创新药物清除所有疾患’。所以,我们药学院立足于前沿,做有原创意义的新药。组建4个药科学系,建立药学教学体系,引进国际一流的药学人才。争取5年内,将药学院建成国内生物制药领域的知名学院,生物制药、临床药学、智能药学和药剂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0年内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建成一个集组学、药学和人工智能于一体的智能生物药学创新基地。”
 
他欣喜地介绍道,深圳理工大学已经从全球吸引到不少顶尖人才;美国芝加哥Rush大学原终身教授陈棣担任深理工药理学系主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原副教授潘璠担任生物制药学系主任,瑞士科学院院士HorstVogel(霍斯特·梵格)、英国皇家学会院士JohnRogerSpeakman(约翰·罗杰·斯皮克曼)、意大利国家研究院院士DianaBoraschi(戴安娜·博拉斯基)3位全职外籍院士,以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原副教授王志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殷勤博士等加盟深理工药学院,组建了一支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那么,药学院在教学上如何创新呢?陈有海说:“基础理论要学得扎实,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会再增加一层新的教育知识体系,也就是创新药这部分内容。所谓创新药,就是现在还没有或刚刚问世的药物,包括生物药和细胞药,这些知识只会出现在一流的科研团队,一般的传统大学就非常缺乏这部分最新的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上落后了至少两年,在就业的时候就没有竞争优势了。因此,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就在这里,科研和教学紧密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研究创新药,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陈有海是如何面对这个过程的呢?他的回答是:“要坚信一定能成功,坚信知识的力量,也许最后做出来的成果,已经与刚开始的设想完全不一样,但只要坚持下来,最终还是能做成的。”
 
谈及所钟爱的生物制药技术,陈有海的眼睛里会闪耀着极亮的光,让人确信他是发自内心喜爱该专业技术。
 
“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件事情,因为我觉得药物能改变每个人的人生,我们的平均寿命从40多岁延长到70多岁,以后如果再有其他的新药诞生,我们的平均寿命有望达到120岁。所以我对研发新药非常感兴趣,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业。”
 
虽然他现在能确信自己最热爱的研究方向是生物医药,但在早年求学的时候,也走了一段弯路。“我开始也是走错路了,本科阶段我学的是临床医学,可实际上我对临床医学不感兴趣。之所以报医学院,全因为我奶奶是个中医大夫,我受到她的影响就报考了医学院,但我内心最感兴趣的是数学。结果一上医学院,我发现最感兴趣的偏偏是那些理论的东西,而不是临床,所以在医院里的一年实习期间,压力很大,觉得自己面对病人无能为力,因为当时国内的医疗水平不佳,看完一天病人,觉得能实现的价值实在太少了,改变不了大部分疾病的走向。后来,就发现我的真正兴趣是研究新的东西,研发新的药物,发现新的理论,我对理论的兴趣更大,也是走了一些弯路之后才发现兴趣在哪里。把现有的实验成果顺利推进,发现更多更好的药物,能在临床上应用,解决病人的痛苦,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陈有海给年轻人一句忠告,他强调:“你一定要找到自己这辈子最喜欢和最适合做的事情,因为做你最喜欢的事情,就最容易成功。”他语重心长地说:“你要不停地寻找,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要不断地尝试,最后肯定能找到你最喜欢的方向。作为教育者或者家长,我觉得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早日找到他最喜欢做的事情,越早找到,对孩子的人生发展越有利。”
 
博学而儒雅,尊重和鼓励每个人;无比坚定,从他深邃的目光里,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坚信技术的力量是无限的。如果能够让时间安静地沉淀下来,他的创新空间会更加辽阔。对未来越有信心,对当下就越有耐心,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沉得住气,完成那些更大的挑战。我国方兴未艾的生物医药产业恰恰需要这样的领军人物。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