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教育事业 >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扫码关注

深圳大学在我国率先开设“学生银行”

作者:罗征启、王琛 来源:《敢闯敢试 :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创造的全国“率先”》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3-02-09 人已围观

给老师发工资呢,根本就不见现金,都在账户里了。老师呢一开始不干,后来老师们也没办法了,因为我定下来了。他们在学生银行取钱,骑个车,跑到外面又存到外面银行。慢慢地,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你想啊,取出来去外面存,以后用钱了又要到外面取,在学校里面多方便啊。当然也有谣言,说哪个老师的工资出错了,我找到那个老师问是不是出错了,他说:“没有啊,谁说我的工资出错了?”
 
接下来,我们在考虑一个问题:什么叫做金融活动?难道是大家办个银行,存钱,用的时候拿出来,就完了吗?到现在,大部分人不知道我们办银行是干什么。
 
以前有个劳动模范,叫王国福,他有一句名言:小车不倒只管推,一分钱要掰两半花。我当时跟大家讨论的时候说:一分钱掰两半就花不成了,掰成两半就能多了?再者,国家的钱你不能随便掰啊。
 
我建议他们想办法,让这“一分钱”在学校里转,转好几个圈再出去,转一圈的时候增加了一倍,转两圈就再多一倍,等于增加了两倍。
 
学生银行的钱是哪里来的?我们把所有政府的拨款全部拨到学生银行里头。这个政府也是同意的。政府把钱拨到学生银行里去,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说深圳的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市里拨款过来,包括教师的工资、基建费用放银行里面;学生的助学金——我们把它变成奖学金——放到银行;学校的开支包括水电费什么的也都放银行里。从银行里拨出去前,放在银行里也有一段时间,银行有利息,利息算是银行的收入。有同学从银行里面拿了奖学金,要吃饭,就要买饭票,花了的钱又回到银行里了。消费这个钱,也不出去。学生勤工俭学做工,得的工资也来自银行。这样在学校转来转去,那就生钱了。外面的人闹不清楚,政府给的钱是一定的,多出来的钱是哪来的?我们并没有要求深圳市政府多拨钱给深圳大学,原来是多少还是多少,但是拨给我们的钱呢,都进了学生银行里,学生银行这么一操作,在校内这么一转,钱就变多了。
 
现在还有一个说法:因为深圳钱多,所以深圳大学好多硬件是一流的。1987年的时候,曾经评选优秀校园建筑设计规划,也没通知我们。选完了才告诉我们,深圳大学第一,得了个一等奖,但后来发给我们的是个二等奖。他们对我说:“有人提出来说深大的标准太高,别的学校没可能学习,这次就没设一等奖,就给改成二等奖了。也没有哪个学校是第一,你们还是第一。”我说我们标准不高啊,我给你们算个账: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每500个在校学生配备一个饭堂,按深大当时四五千人的学生规模,至少需要8个饭堂,可是我们当时3个饭堂就解决了。为什么?你观察一下,所有的大学,好一点的,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都是跑步上饭堂,否则吃不上饭。我们在清华就是占饭,一直是这样,跑步去吃饭,饭堂一般开半个小时,晚啦,就吃完了。学生一下课就冲到饭堂去,排队。有的老师来深圳大学看看说:“他们的硬件都是新的。”他们不知道,我们是把几个饭堂弄到一个饭堂里,那么我们怎么搞呢?
 
我们开的时间特别长,我就说最好是全天开,最好开到晚上12点,后来开到晚上10点半。这样学生吃饭的时间就错开了,下课看到学生,悠悠闲闲地在外面走,也都有饭吃。如果我们还是像其他地区一样,500个人一个饭堂,500人一起来了,还是得排队占饭。我们规定食堂开12个小时,这样3个食堂就足够了。节约成本应该以人为本算大账。清华管饭堂的老师来了,看到这种情况,就对我说,“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没想过这些问题,可以把食堂时间拉长。清华虽然是死板了点,教条一点,但是也不会说一定要在食堂里所有人一起吃饭。我们当时想着这一点是不是就是深圳与外地的不同。”我觉得这有可能就是不同的地方。
 
别的学校办几个食堂,我们集中起来办一个,所以我们3个食堂解决了5000人的问题。食堂吃饭时间拉长,所以食堂很多问题解决了,而且整个成本也都降低下来。这也可以说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还有,建学生宿舍,我们也设计成两人一间。表面看起来好像很浪费,其实不然。为什么各大学图书馆不够用,因为宿舍里6到8个人互相干扰,看不了书。学生宿舍空间充裕了,图书馆的压力就减小了。当时图书馆造价是1000元每平方米,而宿舍和教师单元房,110元每平方米,没算地价,也够便宜的了。深圳大学两个人住一间,完全可以在宿舍里看书学习。宿舍做成两人间是最经济的做法。
 
由深圳大学创始的勤工俭学制度,在今天的各高校都不鲜见。勤工俭学不仅能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实际能力。
 
然而,深大创办初期推行勤工俭学的力度之大让世人称奇。校内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务乃至行政岗位都由学生担任。也就是说,学生是全面参与到学校事务的管理中。作为学生勤工俭学的标志“学生银行”便凸显了这一点。因此,深圳大学初期的勤工俭学制并不等同于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勤工俭学,并不只是开放某些助理岗位、允许学生帮做某些杂事而得到1个小时10元或15元的薪酬。它实质上彰显了一种学生参与校务的主体精神。这进而就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以及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就初衷来说,可以说“勤工俭学”式的思维是拓荒者当年在匮乏紧张的资源环境下转换思路、解决问题的创新之举。它给人的启示是,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而不是从制度规定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任何问题都是可解的。
 
口述者:罗征启,时任深圳大学校长
整理者:王琛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