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扫码关注

环水楼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村落往事卷 责任编辑:yezi 2022-12-16 人已围观

环水楼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龙新社区,是一座保存完整的 客家围屋,创始人是叶树棠先生。根据叶姓族谱记载,叶树棠,字冠 乾,号德根,是叶氏先祖沈诸梁公的 112 世裔孙,国子生,岁进士,清 朝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加授翰林院待诏,赐封儒林郎,州同衔; 生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卒于光绪十四年(1888),享寿 68 岁。叶 树棠晚年辞官离京,于光绪六年 60 岁时,先居惠州府淡水秋长叶姓 村,再携儿带孙,落脚龙岗兰水坣开基立业。他在当年(1880)斥 资 8 万余两白银动工始建,后经两代人的艰辛劳作,历时 18 年,终 于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建成这座雄伟壮观的环水围屋。

整个环水楼占地约 10 亩,合 6000 多平方米,加上门前禾坪鱼塘及两旁的附属建筑,共有 12000 多平方米。继承了古代庄园式的 建 筑 风 格, 属 典 型 的 客 家 城 堡 式 围 屋, 同 时 吸 收 了 广 府 斗 廊 式 建 筑 的样式。围屋内有大量花鸟雕栏,既精致,又壮观。之所以叫环水楼,是 因为楼前本有一条小河,但河在 1993 年被填掉盖屋。

环 水楼 依 山而 建, 俯视 呈长 方 形,逐 层 递进, 六厅 十 八井, 四进一围龙。四角是四个碉楼,当中横着一条天街,共 180 多间房屋,内 居数百人。围屋正中是祠堂,上厅、中厅、下厅皆雕梁画栋,极显 传 统 文 化 韵味。 环水 楼 围 屋 四 进 中, 一 进 是 大门“ 朝 议 第 ”, 为家 族开会议事之用;二进下厅,屋檐镌刻祖训集句;三进中厅“思德堂” 是缅怀德根公的所在;四进上厅供奉历代祖宗牌位。

据史料记载,叶树棠敏而好学,同治十二年(1873)被授予“岁 进 士 ”。 为 给 后 人 提 供 良 好 的 教 育, 他 在 环 水 楼 左 侧 修 建 一 间 名 为 “崇正学校”的私塾,街坊邻居的孩子都可在此接受教育。此后,私 塾内走出不少文人骚客,叶氏的两位后人也先后被授予“岁进士”。叶 树棠的大儿子叶伯熙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岁进士(即岁贡生,京 城 国 子 监 读 书 后 被 录 用, 专 贡 给 皇 帝 备 用 的 人 才 ); 长 孙 叶 鼎 基 是 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岁进士(癸卯科第一名岁贡生)。这样,加 上叶树棠早年的“岁进士”,就成为深圳有名的一家祖孙三代进士。(因 为“岁进士”未进殿试,故只作人才储备,不封官。)

走在环水楼内,处处可以看到房屋主人崇尚儒家仁义的踪影。入 口处有处仁兴门,上书一对联:仁里春常在,兴门福骈臻。意为做 人要心怀仁慈,只有这样,如春天般美好的日子才会长久,兴旺发 达的福气才会降临。屋内祠堂是供奉叶氏列祖神牌的地方,也是后 人祭祀的场所,而在祠堂横巷的门上各有一组词语,右边是“孝友”,左 边是“恭敬 ”。楼内中厅的屏风牌匾刻有“思德堂 ”,告诫后人要 以德行天下。



















环水楼继承了古代庄园式的建筑风格,属典 型的客家城堡式围屋,同时吸收了广府斗廊 式建筑的样式。围屋内有大量花鸟雕栏,既 精致,又壮观。

叶树棠的二儿子叶佐熙,于同治七年(1868)考取归善县(今 惠 阳 ) 武 学 第 二 名。 三 儿 子 叶 雍 熙 为 晚 清 中 书 科 中 书( 即 为 当 朝 掌书写诰 敕等文 事,官阶从 七品 )。长孙 叶鼎基 被赐封朝 议大夫(朝 议大夫概为从四品)。四孙叶泰基亦敕授朝议大夫,钦加同知衔,赏 戴蓝翎。
 
还 有孙子叶强基, 生于 光绪 二十 年(1894), 香港 大学 堂 学 士毕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广东省政协委员,从事医学研 究。1964 年,叶强基逝世时,广州市市长罗范群,东江纵队的原领 导 人 尹 林 平、 曾 生 将 军 等 政 要 都 担 任 其 治 丧 委 员 会 委 员。 叶 树 棠 六 世嫡孙叶允平,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考入美国纽约大学,攻读 博士学位,供职于华盛顿瑞士银行,司职策划及市场分析。

环水楼不仅在文化领域人才辈出,在经商方面也曾经盛极一 时。环水楼曾有商号“骏兴祥”,全盛时期不仅在广东省,而且香港 和东南亚地区都有分店。至今,马来西亚吉隆坡还有环水楼后人经 营的商店。还有多位环水楼后人现在活跃在珠三角经营各行生意。当 时,很多宝安人都知道龙岗“叶屋”。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崇正学校 ”还作为龙岗地下党宣 传革命思想的重要场所。

环水楼当年相当热闹,30 多户人家生活在一起,相互间串门是 家常便饭。夕阳时分,大伙就会在屋前的大树下乘凉聊天;逢年过 节的祭祀活动,祠堂里人头攒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生 活水平的提高,大家陆续搬离,热闹的环水楼逐渐冷清,楼内开始 长出杂草,许多墙体脱皮,部分屋顶瓦片坍塌开了“天窗 ”,成了 收废品人员的聚集地,颓败之象日趋严重。
 

很赞哦! ( )

上一篇:赤湾宋少帝陵

下一篇:新桥世居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