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扫码关注

茅洲墟

作者:程建 来源:深圳风物志 第二辑 地名密码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1-03 人已围观


茅洲墟位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后亭社区茅洲山,古时地处茅洲河的入海口,靠近归德盐场,宋明以来一直是官盐、私盐的集散地,盐民将盐运到茅洲内港埠头,兑与水客。

明初,盐民所产之盐,出海有禁,商贩怕哨守盘查而不敢来,官兵更是以巡缉之名,勒索盐民,导致海盐堆积卖不出去,盐民无以为生,生活艰难。万历二十一年(1593),江一德等人将情况具呈新安县,知县喻烛大力革除灶盐之害,准许盐民自煎盐斤,在归德场领取照票,运至茅洲内港埠头,与水客交易,哨守官兵给票放行。虽有贤明的知县为盐民革除弊端,官方优恤盐民,盐民仍然逃脱不了贫困的命运。

明代时这里就有新、旧二墟。明末发生“官宦争墟”一事,据崇祯《东莞县志》载:“茅洲旧墟地不下数年,称富裕,今已荡然,颓垣瓦砾垒垒矣。此数百家之民,死者半,窜者半,敢怒不敢言。争之流祸至此,尚忍言哉!挽颓风而安下士,不能无望于显宦也。”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茅洲墟改设成茅洲新、旧二市。

据明崇祯八年(1635)上任的第二十二任新安县县令李铉的条奏:“归德场去县颇远,而场近茅洲,商船鳞集,煎出盐斤,立可发卖。”这说明归德场因其水运交通发达,所产盐斤能很快卖给民众。

清初,朝廷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济台湾郑成功反清复明势力,将东南沿海居民内迁50里,致使被迁地区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当地的盐场也被完全废弃。康熙年间(1662—1722)这里设有直抵东莞的茅洲渡,还设有茅洲墩台,安兵30名。

为了祈求盐船、盐民的安全,茅洲墟建有把港大王庙,专门供奉南海神。清康熙元年(1662),清廷实行迁海政策,香港邓氏从元朗迁来茅洲。到康熙八年(1669),清廷批准复界,客居茅洲七年的元朗居民返回原居地。康熙二十四年(1685),锦田邓文蔚中进士,授浙江衢州府龙游县知县,同时获封地,在元朗设墟并建了一座大王古庙,把茅洲的大王请到元朗。大王庙一直是当年元朗的政治及宗教中心。至今,元朗十年一次的打醮活动、祭神仪式仍在该庙内举行。

很赞哦! ( )

上一篇:云溪寺

下一篇:清平墟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