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骑行笔记

作者:存朴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7 人已围观

天气略凉。日历上,再过一日即立冬。而岭南,季节的一只脚已踏入秋天的门槛,另一只脚还留在夏天。黄槐花的金黄与羊蹄甲花的紫红,像两条绶带,披挂于路沿;斜坡之上,草木深郁,无数植物在自身的格律当中,形色盎然。这两天,每至黄昏,乌云涌动,阵雨倾下,野地上湿气淋漓。路旁的草丛间,蛐蛐叫声将车轮擦过地面的响动覆盖,而在麻地村的大榕树下,落在水泥地面的几片黄叶,让身体内部有入秋的冷肃。此刻是正午,风过树林,铃铃作响,仿佛大自然的木铎金声,自有内在的教诲。

时令不分明,时间的边界混沌而模糊,但总能由最细微处,感受四季更迭的气象。绝对性地分割,非白即黑,非此即彼,不是自然万物的道德操守,与执迷此道的某些人类道德学家迥然有别。设若把所有植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属于种子,

一部分属于果实,从中确立“种”与“果”的必然性论断。这种二分法,将某株植物作为个体孤立的生长过程消弭于无形。而信仰或缺憾在于,是否注重“其一生所经历的”那部分。人世的墓碑上,尽是戴花载誉的虚饰性修辞,土里的人被最后虚构了一次;心有戚戚者,文辞仅止于“春秋笔法”。这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并无关联,与"如何对待人及生死"息息相关。没有人保持耐心,打探生命之河的全部秘密,心灵的细节被尘封起来。没有真相。真相,只是用来左右他人的诠释而已,甚至不存在诠释。死者永远地沉默着。死者的骨殖,布满空洞。
鉴于此,讨论唯物或唯心之类,徒增羞耻心与屈辱感。
 
霜降日,无霜。清晨的日光让露水在草叶上圆满。露珠与草叶,纯净剔透,轻盈似幻,仿若孩提时代。如果想象一条溪流能够停在门前不走、一群蝴蝶必然株守油菜地之类,算得上轻盈之梦的话,它们属于童稚的心灵世界。骑行过山坳,与露珠和草叶对视,“此在的事物”,因这一瞥而回到“过往”或“他处”。这一瞥,犹如身体的一次复活。

即便如此,我们仍无法清洗掉满身的尘垢,依旧沦陷于“白发如霜”的现实。悲伤的并不是“白发如霜”,在一次次试图回忆“过往”或“他处”而最终徒劳的悲剧性里,通往露珠与草叶的道路上,大抵是孔子、赫拉克利特的著名论断;我们深信,眼前的露珠必然在日光里消失,草叶那层表面的晶莹之光也将黯淡,“此在”断然不是“过往”或“他处”。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些类似真理的训示,回荡在耳边。然而,我们从未忘掉孩提时代的诸般向往。我偏执地认为眼前的露珠与草叶,在我看见它们的一瞬已成永恒。那是一瞬间的铭刻。所谓复活,无非就在这样的“一瞬间”,让自我枯萎得不那么阗然,不那么老无所依。宛若秋草,生生不息,三春来时,哗然而绿。
 
那些年,总渴望打碎身体的枷锁,奔往想象中近乎完美的“城堡”。枷锁包括:贫困、闭塞、愚昧、陈规陋习之类,以及厌恶繁重劳作带来的内心桎梏;而城堡,自然是大可期许的好去处,像《圣经》所记“流着奶和蜜的土地”。每个人心里藏着一处相似的迦南地,我们穷尽一生,东奔西走,孜孜以求。当我们费尽时间与精力,终于逃离那片土地,想象中的城堡依旧遥不可及,如同卡夫卡笔下土地测量员的命运。我们发现,当初的背离之地,从未离开过我们的内心视线,它一直在着,不管心里是否情愿。逃离与回归之间,在没有出口与入口的巨大房子里,在“故乡”与“流着奶和蜜的土地”之间,有着巨大的对立,抑或悖论。

在电影《杰出公民》里,移民作家丹尼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婉拒其他邀请,独自返回故乡萨拉斯,他有句台词是这样说的:"离开并不意味着终结,曾有许多年,每当冬天来临,我的身体都会感觉到我故乡的夏日。"然而真正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后,迎接他的还是未曾改变的一切。诗人兰波的“生活在远方"的"生活",是名词。"存在"如此艰难,我们总是活在这个名词性短语里——生活在远方。

通往梧桐山的路上,偶遇一位观鸟者。我陪着他和他的望远镜,在林中转悠半天。他的眼睛被望远镜挡住,我只能看见鱼尾纹细密的眼角、胡子拉碴的半张脸。“看见熟悉的树木,总让人回到安徽的小镇。可也只是想一下",他说。我猜测他年轻时也许做过诗人梦,相对各自的小镇,我们都是远方人。我们的身体可以离开,而往日的小镇,深植于内,如根系。也许,我们都知道一点,如丹尼尔阔别四十年后返回萨拉斯,未必能改变什么,我们不过是活在自身的反讽中。

深入一场交谈是困难的,观鸟者的目力不在我这里,在鸟的羽毛和鸣声里;我的目力,在前方的山路。我们注定,不断离开,不断回忆,纠缠于宿命。梧桐山下,并不都是我们这种游手好闲者。每次经过林边菜园,一对川音浓重的夫妻总要招呼着坐一会;茉莉花茶是实在的,锄头与青菜也是。他们愿意谈论眼前的园子,对我车载音乐中的柴可夫斯基无感。他们的日子是实在的。这种耕作的实在感,同样会拉着我的衣襟,回到丹尼尔的萨拉斯。这个"回到",止于"回望"。
 
傍晚,朋友来电话,开口便问:“你在骑行?”他听出风声。公路自东而南,穿越丘陵山地,十年之久,尚未全线贯通。起先,路上泥土与灌草混杂,修路者工棚里的灯火隐隐约约。又一年,路面铺满细沙,星光下,黢黑山影让起伏绵延的沙路形似白色天梯。走在这样的天梯上,脚底松软,如入梦幻,街市仿佛越来越远。只有风声,从坡上下来,穿过被露水打湿的身体,让夜行者暂时忘却尘埃里的一切;一阵虫音,教你知道季节正往深处走去。又两年,遇见一位黑暗里巡路的中年人,他沿途检点新装的路灯,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干脆坐在路基上。我们像老朋友一样抽烟、闲聊,谈及彼此,竟有那么多相似的异乡经历。夜深后分别,两人再未晤面。几天后,初绽的路灯,如同中年人微笑的面容,把公路及其周边照得分明,芒花摇曳,枝叶披离,可以看见台湾相思树的细长叶子在晚空低垂。又三年,一段路铺了沥青,道旁种上香樟、榄仁、黄槐、三角梅之类,而路南尽处,沙土之上,蒿草丛生。据说,前方街区房屋密集的一段,无法推进,公路依旧瘫在那里。

我不关心道路的长短。我所关怀者,围绕着山地车展开,局限于去向与视野。越过公路,沿林间小道,骑行一小时,抵达梧桐山,山南是大梅沙海域、沙头角,隔海相望,是香港新界。海洋暖湿气流吹来,被梧桐山抬升,云散云聚,雨水频密,植被由此繁茂,野生动物丰富。在这里,我少时一一爱过的事物有:山头清风、巨石与溪流、日落与日出、月明星稀、云雾、春雨、露水;萤火虫、山雀、鹧鸪、斑鸠、蝴蝶、蟋蟀、蚂蚁;干草香、杜鹃、石菖蒲、野菊花、山苍子、悬钩子、山乌桕、山茶、栎、秋枫。这些事物,记忆里有着永不凋敝的风姿,以至于每一次重逢,都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