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扫码关注

望海听涛:葵涌土洋天主教堂

作者:张一兵 来源:《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9-11 人已围观


古迹概述

大鹏新区葵涌土洋社区东面一片依山而建的居民楼中间,一座建筑风格独特的黄色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周围古木苍翠,绿荫正浓,新刷的石灰墙面也遮不住建筑本身厚重的历史感。这座低调的老房子,正是深圳历史上著名的“土洋会议”旧址、东江纵队这支英雄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正式成立后的第一个司令部,从意大利天主教堂到战争年代最早的东江纵队司令部,百年之间,这座面积不大的小楼见证了深圳东部滨海渔村一个世纪以来的风云变迁。

建筑特点

土洋村天主教堂位于较高的坡地上,由走廊连接主楼、礼拜堂和附属建筑,四周有围墙围合成一处院落,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立面为中西合璧风格,上下分为三段,主楼建筑原为一座宝安式炮楼,后被教众改造为教堂。首层外廊入口处有砖拱门洞,拱券之上以浮雕线脚装饰,柱式被简化,与拱券形成一体,外廊上四个方形立柱下均有形式简洁的柱础。入口大门原状为拱形石质门框,有曲线形线脚装饰。主楼二层正立面上做阳台,扶手栏杆高约650毫米,为现浇方形线条式样。炮楼顶面高度基本与建筑主体的正脊齐平,墙体上有颇具中国古典特色的寿桃式样灰塑浮雕,楼顶面做成露台,围以绿色琉璃宝瓶栏杆。正立面每一层左右两侧均对称开设两个并排的矩形窗,窗上有直线形的窗檐。主楼的侧立面能够清晰地看到坡屋顶与三层炮楼的叠合关系,炮楼跨越整个楼体的进深长度,墙体与一、二层对齐,顶部突出墙体的距离与坡屋顶的檐下叠涩宽度相同,以取得细节的一致性。侧立面上每层亦开长方形窗,层与层之间、楼体与台基之间均有明显的线条划分。


建筑内部沿用本地民居常见的布局形式,中间靠后的位置有隔断,将室内空间分为前后两室,后室之上做二层,入口处一侧用隔墙围出厕所。与民居不同的是,每间房屋的前室均出现了西洋式的壁炉,有烟囱向上直通屋顶,建筑内部窗户上也增加了拱形装饰。

这座教士居所同很多民众自发改造的房屋一样,是在传统民居形制的基础上附加了西洋式的立面装饰,但其装饰要素保留了更完整的外来建筑特色,建造难度也更高,内部空间在本地传统形制中附加了西方人的生活要素。


古迹漫谈

土洋村的天主教传教活动最早开始于1905-1906年,晚于近代深圳中西部地区,米兰外方传教会赖神父(Vr.Attilius Polett)负责这一地区的传教工作,后来又以土洋为中心发展了沙鱼涌、水头沙、平山镇(今坪山)等多个传教据点,到1931年2月,同南头、深圳墟共同成为当时新安县的三个传教中心。土洋村天主教堂于1926~1927年由香港教会出资建造,堂号“玫瑰堂”,旁边建有“崇德学校”及一处教士居所。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外籍传教士撤离土洋天主教堂,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将此处作为指挥部,土洋天主教堂成为深圳近代重要的革命史迹,1984年9月被公布为深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