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扫码关注

深圳戏剧存在的问题

作者: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来源:深圳文艺40年 责任编辑:chen 2023-02-03 人已围观

深圳戏剧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民戏剧参与意识淡薄,戏剧演出的后续影响缺失。
 
深圳作为快节奏的城市,其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对等导致社区群众本身并没有过多的空闲时间接受戏剧艺术的熏陶,从而长久以来戏剧意识的淡薄。这种困境是长时间的,根植于受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影响的那一代人,其固有的戏剧定位很难在没有有意识、没有强度的干涉下转移。根本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戏剧活动的空闲时间。
 
社区居民参与性低下的原因之一,在于建立之始,没有政策扶持宣传的戏剧家协会和剧团,难以在深圳这样一个先天戏剧认识缺失的“处女地”中产生反响,戏剧普及受众方面从一开始就料定是“少数人”的“戏剧自娱”。在发展的前期,各个剧团、外来戏剧人以及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还是不如人意。
 
2.社区戏剧文本创作和经济资助来源单一。
 
目前具有较高质量的社区戏剧都在文化馆等场馆内进行。原创戏剧作品的文本质量具有一定的水平,但是除了专业剧团巡演进社区以外,由社区居民组成的戏剧爱好者往往只能在社区文化活动开展时作为其中一环搬演一些经典小品,其文本创作能力相较于专业剧团背后的文本创作能力,明显偏弱。
 
对于当下社区戏剧文本创作题材单一的情况,我们不妨从经济因素作一个思考,社区业余剧团本身是由社区居民组成的,首先在社区演剧就无法为他们的生活带来收入,其日常收入都为自身从事的工作,所以社区戏剧的文本创作多为义务性质的,创作时间都是他们自身的闲暇时间。总体上,有一部分的戏剧文本创作可能有一些资金的支持,但是更多文本创作都是义务性的。
 
再回到戏剧文本创作的文本问题上,一个剧本创作须创作者对生活作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对日常的生活进行素材收集,从而写出生动、深刻并有戏剧性的剧本。而这些要求往往需要创作者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创作。本就不多的闲暇时间被用来进行文本创作,且没有酬劳,也会进一步打击文本创作者进行剧本创作的积极性,往往导致完成的戏剧文本无法达到一定的水平。
 
3.戏剧创作和演员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一个剧团想要进行常态化的演出,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深圳当下对本地戏剧作品的吸收度有限,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演出市场。换言之,深圳的本地剧团是无法靠票房来维持生计的。且除了剧团的骨干成员,其余剧团成员不会只在一个剧团进行相对固定的演出,而是会“身兼数职”、流动演出,以此维持生计。这里所说的剧团是指专业剧团,所有人员构成都是从专业院校毕业,专门从事演出的剧团。深圳每年暑期来自国内外的优质音乐会、舞台剧吸引了不少观众。然而,深圳本地戏剧却不见踪影,被挤出了暑期市场。但《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本地戏剧人时发现,虽因没有足够的资金,致使本地戏剧无法进行常态化演出,且剧团成员的收入与生存没有保障,却没能抹杀本地戏剧人的创作热情。
 
以胖鸟剧团为例,该剧团的演出资金来源有二,其一找朋友募捐,其二来自于社区众筹。前者无法持续且常常失败,后者筹集速度太慢且不敢轻易尝试。基本上其余的专业剧团或多或少都会使用众筹的方式筹集资金,或是依靠企业赞助。这些不稳定的方式导致“资金不到位,剧团难开戏”的现象。
 
4.大学戏剧专业人才的持续参与困难。
 
当下戏剧艺术人才缺乏以及老龄化已是戏剧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现象,人才老龄化导致作品时代性的缺失,是制约戏剧艺术发展的瓶颈之一。
 
深圳现今也一直存在着这些问题,虽然传统元素、本土元素和现代移民元素持续着交融状态,但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重点从经济出发,导致深圳的文化与经济增长速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相匹配的历史情况是存在的。
 
由于深圳新都市戏剧的发展在20世纪最后十年无法有效持续地跟紧经济的发展步伐,群众戏剧意识单薄,无法清晰感受到戏剧活动对于自身的帮助,削弱了参与积极性并导致群众“不想参加、不甚了解、没有积极性”的问题出现。
 
“生于斯、长于斯”的深圳本土居民,往往更加倾向于欣赏“粤剧”或“广东音乐”等,在文化的“环境”上限制着戏剧艺术的发展。除却本土文化的影响,深圳移民城市的文化特性、“多元且繁杂”的文化习俗,也是对深圳当下“江山未定”的文化需求市场“份额”的一种“瓜分”。
 
虽然深圳大学设立表演系已有20多年,培养的专业人才奔赴深圳各区进行社区戏剧的创作和演出,对深圳戏剧的发展有着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包括深圳当下较为活跃的“荔枝青年剧团”,剧团成员几乎都是来自深圳大学表演系的学生。但是由他们组成的专业剧团无法有效对来自社区群众构成的业余剧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类似于生物种群之间的生殖隔离一般,如在“荔枝青年剧团”和“一邦曲艺社”之间,似乎有着一道天然的壁障阻隔着专业剧团与业余剧团的交融发展。
 
5.政府的政策支持不均衡。
 
主流文化在我们的社会中是有中心意识形态功能的整体性文化;主流文化驱使个人向社会主导信仰体系认同,驱使社会成员进入稳定的社会模式之中;主流文化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为目的,中国现有的体制决定了主流文化旗下的主旋律戏剧是最容易得到资源、最容易得以上演的戏剧。
 
深圳实验戏剧倡导者熊源伟曾经指出:主旋律戏剧,大力倡导精品意识,正是意识形态吸纳审美追求的明智之举。商演戏剧借助社会热点,作为商机,搭乘主流意识形态的顺风车,经典戏剧、实验戏剧也在运作中注意市场拓展,借鉴商演戏剧的经营之道。虽然经典戏剧、实验戏剧以及深圳地方戏、民间自发戏剧活动等也在借鉴主旋律戏剧和商演戏剧的运作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帮扶。
 
深圳粤海门剧团1986年以及深圳市戏剧家协会1995年开展的戏剧活动,最后难以持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缺乏专项经济来源。缺乏资金,活动难以开展,剧团本身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资金来源,剧团人员的经济前景不好,导致粤海门剧团人员流散。政府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未达到令社区业余剧团也能享受政策的程度,对于专业剧团的相关扶持阙如,导致从事社区戏剧的工作者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无法凭借社区戏剧工作获得良好的经济收入,相关人才参与戏剧活动的积极性普遍偏弱。
————————————
① 熊源伟:《实验戏剧与文化生态——深圳新都市戏剧现象再思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3):11-16。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