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现代文化 现代文化

扫码关注

追寻红色足迹,聆听赤石的革命故事(赤石街道)

作者:本书编委会编 来源:发现另一个深圳 : 深圳 78 街“全景画像”. 深汕 责任编辑:深小安 2025-01-02 人已围观

除了温泉和美景,赤石还承载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在水底山温泉庄园深处,静静地矗立着铭记着革命历史与英雄壮举的红四师纪念馆,它用红色源流、东进烽火、艰苦岁月、红色影像等图文和实物记录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1927年,广州起义之后,起义军余部改编成中共工农革命军第四师(以下简称红四师)撤向海陆丰,同年,赤石建立苏维埃政权,红四师、红二师在赤石建立敌后根据地。广东国民党政府为打击共产党武装力量,在1928年2月出重兵进剿海陆丰,赤石红色根据地沦陷,红四师师长叶镛在莲花山白木洋遇袭牺牲,徐向前临危受命,继任了红四师师长,并率领红四师回师赤石,几番周旋抗争,恢复了赤石苏维埃政权。红四师的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在这里,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次凝视都是对先辈英雄的无限敬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支“白皮红心”的惠海行商护路大队在赤石成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迹。1940年3月,曾生和王作尧率领的东江抗日游击队东移至海陆丰;8月,部队在海陆丰人民的密切配合下,安全抵达抗日前线惠东宝。东移部队给海陆丰人民留下革命种子,同时也留下一些需要继续治疗的伤员和一批枪支弹药在大安峒。没过多久,曾生就先后派刘云龙、张建南回到赤石,帮助中共海丰县委组建抗日武装队伍。当时广东沿海遭到封锁,海丰至惠阳的惠海商道成为沿海地区通往内陆的运输纽带。县委决定,以大安田心坑为据点,成立由8人组成的抗日队伍——惠海行商自卫队,又称海惠行商护路队。表面挂国民党招牌,为商旅安全保驾护航,实则帮助党组织发展抗日武装力量。1941年,自卫队与当地的圆潭护卫队及大安峒护卫队合并为“惠海行商护路大队”。东江纵队于1943年成立后,派来干部加强对护路队训练,还派来10多名东纵武装人员增强护路队力量。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身穿国民党军服,心系共产党,俗称“白皮红心”的人民武装。1945年惠海行商护路大队扩编为东江纵队海丰县独立大队,继续投身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

转过一栋民宅的屋檐,只见曹氏祖祠静静地坐落在村子中央,灰色的砖墙、碧绿的琉璃瓦,配有简单的雕龙画凤,走进祖祠,墙上挂着“中共江南地委扩大会议旧址”的金色牌匾。当时的江南地委下辖东宝、惠阳、海陆丰、惠紫边4个县委,其中,东宝县委包括东莞、宝安两地。从1927年大革命时期到1948年的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地处华南沿海、惠阳、海陆丰潮汕、粤赣闽等交通中转要塞,成为人员会晤、交换信息的绝佳场所。1948年,在曹氏祖祠里,举行了一次对江南地区乃至整个粤赣湘边区的革命斗争都具有深远影响的扩大会议——中共江南地委扩大会议。会议深入分析了当前的斗争形势,总结了江南支队组建2年来特别是反“清剿”斗争的经验,讨论和部署打开海、陆、惠、紫、五根据地的斗争局面,建立并扩大山区根据地。为实施该战略部署,会议决定同时建立中共惠(阳)紫(金)五(华)边县委和中共惠东县委,提出要进一步扩大革命队伍,建立更加稳固的根据地,为迎接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好充分的准备。会议通过的今后军事斗争决议,成为粤赣湘边纵队的军事行动纲领,为整个边区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正是这些智慧的碰撞,点燃了革命的火花,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如今,虽然时光已经远去,但中共江南地委扩大会议旧址依然矗立在那里,这栋碧瓦灰墙、两开三间、古色古香的古朴建筑,正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

赤石是革命的摇篮,红色斗争史贯穿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4个革命时期,红四师、东江纵队、江南支队等革命队伍在这里书写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新中国成立至今,海丰县人民政府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先后收殓了509位烈士遗骸及骨灰,集中合葬在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在墓前竖立花岗岩纪念碑。“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寄托着后人对烈士的无限哀思与敬仰。今天,大安峒革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浓缩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海陆丰大地上血与火的奋斗历史,刻记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千名革命先烈和众多无名英雄傲骨凌霜、舍生取义的丰功伟绩,传颂着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

▲中共江南地委扩大会议旧址所在地 ——曹氏祖祠
 
体验传统民俗,赞叹赤石的文化瑰宝

赤石街道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包含竹马戏、擂茶会、龙舟赛等各类传统文化活动。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体现了赤石街道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也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穿越时空的传统戏韵——竹马戏。竹马戏最早起源于汉代的武舞,于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年)传入海丰县赤石镇后,与当地民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赤石竹马戏,其化妆、服饰以及锣鼓点与白字戏相同,一般为祭祖、贺寿、闹新春作广场演出。竹马戏演出包括跑竹马、搬仙、送子、演戏文和踏钱鼓五个部分,其中跑竹马、搬仙、送子是开场例戏。在表演时,以八骑为一队,队伍的数量不限。每队都搭配着八马军,手持军旗,被称为“八军八骑”。士兵们挥动军旗,人与马相互跳跃,伴随着有节奏的呼喝声“勇、勇、勇”,动作整齐划一,气势雄壮,并配有鼓吹乐伴奏,增强表演的节奏感和气势。尽管竹马戏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但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其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往后很少在大型文体活动中出现。自1984年有公开演出记录之后,竹马戏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沉寂了长达39年。近年来,在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的大力支持下,赤石竹马戏得到了抢救式的保护和发掘,并重新开始展演,因此得以再次焕发生机。如今,每当逢年过节,村民们身骑竹马,手持乐器,用古风古韵的唱腔演绎着生动故事,悠扬乐曲中,一支跨越时光的传统之舞讲述着一方非遗的“涅槃重生”。

▲竹马戏

风味交织的味蕾之舞——擂茶。一杯擂茶,共话乡情。擂茶是客家民系迁徙至此地后,结合当地自然环境、风俗进行改变并经过海陆丰人发展和创新而衍生出的一个茶饮分支,其风味与传统的客家擂茶大为不同,具有鲜明的海陆丰地域文化特色。擂茶制作工艺讲究,富有特色。第一步,洗净茶具,将茶叶投进刻有锯纹的“牙钵”内;第二步,用木制的茶槌仔细擂之,直到将茶叶擂成粉状,再加入适量的盐和开水;第三步,舀进碗中,撒上炒熟的花生米、芝麻、炒米等配料即可品尝。这样做出来的擂茶既有茶叶的芬芳,又有花生的酥、芝麻的香、炒米的脆,风味独特。这种“取之于山野,烹之于征途”的饮食形式,象征着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饮露,历尽千辛万苦,到了客居地又需要白手起家,逐渐养成的一种坚韧耐劳、向外发展、敢于冒险的美好品格。正是这种品格,给了客家人不知疲倦地寻找新天地的原动力。如今,擂茶已经成为深汕特别合作区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媒介,通过“擂茶会”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群众得以打开“心”窗说亮话。一张桌子,几碗擂茶,端茶围坐,传达政策、商议村务、调解矛盾,在三言两语中逐渐转变为拉家常、谈心事,形成了当地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交方式。



▲擂茶

赤石河上的逐浪飞舟——龙舟赛。赤石街道的龙舟赛民俗活动源远流长,是赤石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活动之一。赤石街道有赤石河,水系丰富,为龙舟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在的龙舟赛由街道、村(社区)以及民间团体共同组织,各方共同为其成功举办贡献力量。本地传统龙舟长15.8米,宽1.2米,船身绘有彩色图案,充满艺术气息。每艘龙舟承载14名队员,其中1人负责擂鼓、吹哨,1人掌舵,其余12人负责划桨。
 
主要比赛项目包括12人龙舟200米直道赛、12人龙舟500米直道赛和1600米绕标赛等。每年赛事期间,赤石河两岸彩旗飘扬,锣鼓喧天,观众们“锅碗瓢盆”齐上阵,通过呐喊助威、敲锣打鼓、敲击铁盆、吹响口哨等方式与参赛队员共同参与比赛,不惜将铁盆敲瘪、声音喊哑,也要亲自感受龙舟赛的魅力。在赤石人心中,龙舟赛不只是一场普通的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地方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

如今,赤石街道丰富多样的人文民俗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一个个民俗文化和旅游景点中得到体现,这些人文因素共同构成了赤石街道独特的魅力。

▲龙舟赛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