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巷中总见一身影:文武帝宫

作者:王国华 来源:《街巷志:深圳体温》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1-10 人已围观

一度。我说“一度”,最繁华处宜建庙。庙中所供,各地不一。有人拜神,有人拜己。深圳坪山老街上这座老建筑,供的是文武帝。文帝者,孔子也。武帝者,关公也。在本地土著客家人的传统信仰中,二人代表了某些方面的最高标准。如今大量外地人涌入,信仰渐渐被稀释。但建筑还在,每天夜深人静时,若侧耳,还能听到它喃喃自语,讲述自己不断转换面孔和身份的经历。
 
坪山曾为一镇,属惠阳(曾名归善县),后划入宝安县(深圳的前身),有墟市(集市),颇繁华。上世纪四十年代,经占卜,附近耆宿大儒商议,择得风水佳处,建设此庙,《文武帝庙落成勒石序》开头就说:“市尘者,名利之区也,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宜建庙宇以镇之,俾风俗人心肃然,知所敬畏焉,而灵爽式凭尤以文武二帝为赫奕。”意思很明确,生意越好,经济越繁荣,越要自我约束,而自我约束的方式就是向思想高峰看齐,将孔、关二圣请进庙来,接受我们的膜拜。
 
刚刚落成的文武帝宫,为三开间三进布局,占地254平方米。坐西朝东,前殿门额镌刻“文武帝宫”四个大字(称庙为宫,肃然起敬)。周边雕刻花草,檐下枋、檐板、三架梁底部、正脊枋下部、驼峰、梁头均雕有花鸟等图案。后殿下层原立武圣人关公塑像,关平、周仓塑像侧立两旁;上层设文圣人孔子神龛及塑像。居民心中有坎儿,处境艰难时,悄悄来,对像诉说,将其当作倾听者,出门便卸下包袱,亦不枉费力费时费金造筑此庙。
 
文武帝宫建后不久,发生过一件大事。当时瘟疫流行,身边亲人一个个死去,居民终日惶惶。有人提出可请关帝收拾瘟疫。关公本一武夫,俗人一旦成神,能力便不再局限于当初,不仅可护家护土,替弱者出头,还可治疗万千疑难杂症。村民们搭建祭坛,用大轿将关帝塑像从庙中请出,穿街过巷,绕场一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此所谓震慑。为配合巡游,人们将村前街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清除枯草败叶、污泥浊水,烧掉死者留下的破衣烂衫,用清水冲洗破壁残垣,撒上石灰。巡游过后,又遇一场透雨,空气清新,体感凉爽。人们忽然发现,瘟疫真的停止了。人人传颂,关帝真灵验!上香祭拜者由此更多。
 
打扫卫生,消毒灭菌,似是祛除瘟疫的根本,而将自己的努力归于神助,更是一种大格局。因为敬畏神灵,才会检视自己的具体生活,使之处处规范,此岂非神助?敬畏(信仰)神灵,而不是敬佩自己,以致盲信自己可以推山倒海,此岂非内省?本身的能量自然要挖掘,但不能全凭一己内心(所谓随心所欲),仍要靠外力控制自己。一张一弛,一进一出,明此道理者却不多。
 
然而,房屋建好,便不再属于建造者。就像一个人的出生和长大,父母虽有监护之功,却无包揽之力。此后的文武帝宫,其用途与建造者初衷相去甚远。时代的潮水波涛滚滚,它只是颠簸的轻舟一叶,刀子一般抠出一个个印记。刻舟求剑者,于此或有所获。
 
1949年初,局势动荡,政权名义上仍属民国。坪山重地,并无中学,从坪山中心小学毕业的孩子们面临失学的困境。本地名宿沈国良、曾龙源、曾繁寿、曾霭文等商议建校事宜。数日盘桓之后,达成共识,共建一私立学校,名为力行中学。需说明,彼时的中学与今日之中学,概念殊异,地位也要崇高得多。读书都是奢侈事,何况小学之上的中学。当年9月1日,力行中学开课,陈文光(香港)任名誉校长,黎明熙(广州)任首任校长,教员5人,收初一新生74人,开设当时中学的常规课程,校址:坪山墟镇的文武帝宫。是的,庙宇成了教室。想想也对,琅琅读书声,符合文圣人教化,又在圣人眼皮底下,令其见证自己的浓荫加硕果。神灵有知,当感欣慰。旧时庙堂,本为公用设施,用来办公益事业,由庙而学,不拧巴,不纠结,且水到渠成,合情合理。这所学校后来改名为坪山中学,至今如是。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