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史守旭:半世燕园情

作者:杨洋、燕山 来源:北大人在深圳·第一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2-12-19 人已围观



毕业留校:“认认真真做一个好老师”
 
1970 年毕业后,史守旭留校,在物理系开始参加教学和科研工作。她担任过激光专业 73 级的班主任,光学课的辅导教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实验课教师,后来又调入刚刚恢复的固体能谱研究室工作。这期间史守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参与了多项激光应用的研究。她以主要完成者之一参加研发的小型激光拉曼光谱仪,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她还参加了窄禁带半导体能谱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使她从一个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对教学、科研都有较为深入了解的青年教师。这为她后来在科研处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4 年底,北京大学的自然科学处(现科学研究部)需要从物理学院借调一名教师从事科研管理,因为史守旭在物理系担任过教学秘书、科研秘书以及物理系工会副主席,显示了较强的管理工作能力,物理系系主任便打起了史守旭的“主意”。出于各方面的考虑,她便接下了任命,开始转做科研管理工作。于是,在 15 年的教学工作之后,史守旭以另一种教师身份翻开了在燕园的新篇章。
 
管理就是一种服务——时任北京大学科研部部长、后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的王义遒教授的这句话在史守旭的心中画下了重重一笔:“服务好一线教师、帮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是我们科研处最重要的任务。”每年,她都跟随处里的领导、同事走访每个院系,解决各个单位的不同问题,同时也为校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持。
 
“我到科研处的第一年,就跟着时任教务长把全校理科都走了个遍。后来也和他们交流很多。”史守旭回忆说,“那时候领导们也没有架子,我们到了各个系以后,各个系的系主任把什么东西都能摊开和我们讨论。我们小字辈就坐在后面听,拿个小本子记录。学习领导们怎么和各个院系的主任、老师沟通。”
 
科研处脚踏实地办实事的作风得到了多方的认可:当老师们遇到问题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找史守旭和她的同事们帮忙。
 
“科研处的口碑在各个院系确实特别好,我们是一直踏踏实实地为老师们服务的。我们不是当什么官,做什么指导,我们也指导不了。我们做管理就是要好好做好服务。”
 
为一线教师服务的管理理念深深地植入了史守旭的心中。在物理系工作的时候,史守旭就做过科研秘书、教学秘书,她深知院系需要管理人员解决什么问题。她一直告诫自己,包括后来作为领导,亦告诫身边的同事:“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光行政管理办不起学,办学一定要靠老师。因此对老师们一定要充分地尊重,没有资格摆架子。”
 
 
▲2006 年,北大物理系 64 级一班八朵金花合影(右三为史守旭)
 
燕园里十五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春夏秋冬,史守旭也逐渐从一名普通的科研处科长累迁至科研处副处长、处长,以及后来的北京大学秘书长、校长助理。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在国家科教兴国的号召下,她积极推动着北京大学走出传统的重视基础研究的象牙塔。在此期间她多次撰写文章或是在会议报告提出了北京大学应该秉持“立足基础,面向应用,研究、开发协调发展”的科研方针,积极与山东、云南、广西和广东多省、自治区开展合作,一度开风气之先,让北大成为“全国人民的北大”。十五年的管理工作让史守旭认识到大学科研绝不能只停留在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上,还要在扎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关注国家的发展。“我个人认为科研必须要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一所学校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话,这个学校就不配当一流的大学。”
 
北大南下:“深港这个地方,很像美国的旧金山湾区”
 
“1999 年,深圳市政府强烈希望北大来深圳发展。”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济发展在国内名列前茅,但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深圳市的领导以改革的思路提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向国内的知名高校抛出了橄榄枝。而在当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同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和北大党委书记任彦申倡议由两所学校在深圳合办一个机构。史守旭回忆说:“吴家玮校长认为深港联手,很像美国的旧金山湾区,所以就想在这里创办一个机构,立足深港湾区展开产学研合作。”在吴家玮校长的积极推动下,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在 1999 年的春天牵手成功,决定在深圳建立三方合作的深港产学研基地。在 1999 年第一届高交会上,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成立深港产学研基地,任命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陈章良教授担任基地主任,史守旭被任命为常务副主任。
 
在学校科研处多年的工作使史守旭对这个合作的重大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当时很多的科技投入,只转化为几篇论文或者实验室的样机就束之高阁,我感觉十分可惜。”美国硅谷和中国台湾“中研院”的成功案例,让史守旭在原先推动国内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深港产学研基地的使命——成为深港湾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高科技人才培养与引进基地。
 
作为基地的主要负责人,史守旭既要协调深圳的基地建设,亦要照顾香港科大方面的要求,还要不失北大的特色和初衷。起初接手基地事务时,史守旭还承担着北大本部的诸多行政工作,所以她只能深圳、北京两头跑;当商定重大决策必须双方会面时,她还得北京、深圳、香港三地跑。
 
2000 年 2 月,史守旭做了一个膝盖手术。3 月份时,北大、香港科大和深圳市政府决定在产学研基地现址举办项目建设发布会。那时她尚未恢复,刚做完手术没几天的她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飞来深圳。“在飞机上两个多小时不能伸直双腿,在会场上几个小时不能起身走动,真是难受极了。”
 
基地建设繁杂的工作刚刚开始,史守旭的肩上又压上了一副重担!2000 年 4 月北京大学和原北京医科大学实现了合并,敏感的深圳市领导又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机遇通过史守旭向北大表达了希望北大医学部也能加入合作,以此来提升深圳市的医疗水平,还把深圳市刚刚建设好的深圳市中心医院交给北大管理。这看起来是双赢的合作,阻力也很大。但是时任校长许智宏和党委书记王德炳十分支持北大与深圳的合作,在北大与医科大学合并后的第十三天王德炳书记就来到深圳进行考察,回校后力排众议明确北大应尽的社会责任,最终促成了北大和深圳的再次合作。2000 年底,北大和深圳市政府签订协议,将深圳市中心医院更名为北大深圳医院,纳入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附属管理体系。现在看来,这是一项意义重大且深远的决策。北京大学医学部成熟的管理体系、每年定期的人才考核、院长联席会讨论对话等,都为提高北大深圳医院的水准,推动北大深圳医院的发展,带来了诸多裨益。这样的合作也让北大深圳医院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个新生的医院,经过十八载的呵护和传承,已成为深圳市最好的三甲医院之一,用医院自己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情怀:延续对生命的敬重,谱写了百年名校的传奇!这里也承载了史守旭的一份默默奉献。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