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周国丰:为推进核电智能装备自主创新贡献力量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9 人已围观


▲口述者:周国丰
口述时间:2019年11月19日上午
口述地点:深圳市政协会议厅
 
周国丰
 
1971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盖州市。先进制造专业工程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设备研发中心主任。曾主持完成世界上最大型LOCA模拟环境鉴定实验室和投资5亿元、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核电站安全壳内不可接近设备研发和试验中心建设,并主持完成一系列核电核心技术装备国产化的自主研制工作,包括核燃料装卸贮存系统(PMC系统)、核电站棒控棒位系统(RGL系统)、堆芯测量系统、堆外核测量仪表系统、反应堆整体螺栓拉伸机、应急柴油发电机组、多款核电运维机器人等,为企业创造近5亿元年产值,所研发的产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装备领域的空白。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深圳是一片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沃土,在这座城市的21年间,我见证了深圳的快速发展,也为自己能与深圳、中国广核集团一同成长而深感荣幸。未来,我将继续追逐梦想、续写人生奋斗篇章,为核电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周国丰为推进核电智能装备自主创新贡献力量
 

 
我第一次踏上深圳的土地时,就被充满干劲和活力的氛围深深吸引。
 
年画里种下“火箭梦”
 
我出生于东北的一个小城市——辽宁省盖州市。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遍拂大地,那一年我刚好上小学,梦想着将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更好地回报社会,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那时候,每到过年,家里总会张贴各式各样的年画装饰屋子。有一次,一幅宇航员坐在火箭里直冲云霄的年画给年幼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对自己的科学家梦有了更具体的构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年画中的人物那般,坐上火箭探索太空。
 
1991年,上完小学和中学后,我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那个年代,家长口中都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这样的氛围下,我的理科尤其是物理十分出色,所以填报志愿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火箭发动机专业。
 
在大学里,通过刻苦的学习,我牢固掌握了热、电、机械、控制等多个方面的专业知识。1995年,我又顺利地考上了大连理工大学的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被“干事创业”氛围吸引留在深圳发展
 
1997年年底,我即将研究生毕业,但由于找的工作不太理想,导致自己很彷徨。那时我的女朋友从她在深圳工作的同学口中得知,这座新起的南方城市工作环境非常好,大家都干劲十足,是一个非常适合年轻人发展事业的地方。
 
当时,我对深圳仅有的了解就是报纸和电视上提到的改革开放。在女朋友的鼓励下,我第一次来到了深圳。
 
让我没想到的是,我刚踏上深圳的土地,就被这座城市的温暖所俘获了。
 
那时,中国的北方正是隆冬时节,万木枯疏,寒风萧瑟,而深圳却丝毫不见冬天的痕迹,而是如春天般绿树成荫、万物茂盛,环境非常优美。
 
从飞机场到市中心的一路上,路边的广告牌上印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敢为天下先”等口号,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后来在深圳工作生活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受到,这些口号都是无处不在的现实写照。
 
当时我到深圳人才大市场找工作,正好遇上了为期3天的全国人才招聘大会。人才大市场里人山人海,仿佛全国的大学生都涌到了深圳,热烈的招聘气氛扑面而来,这是我在北方城市从来没有见过的。
 
幸运的是,我顺利地被当时的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现为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录用。对我这个工程热物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讲,能够进入大亚湾核电站工作,是给自己的求学生涯交上的一份完美答卷,因此我下定决心,要在这片干事创业的乐土上发展自己的事业。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