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李泽湘: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让创意变成创业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20 人已围观



 
中国的企业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必然要发展自己的设备产业,这就需要有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
 
来到香港,为“产学研”梦想打下基础
 
在美国几所理工类知名高校的学习工作,让我的专业能力和思维方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让我看到了国外大学里“研究—应用—产业化”创业生态的优越性。
 
早在1987年的时候,我们一批在伯克利上学的中国留学生就曾计划回国办一所研究型的新型大学,希望借此创造市场创新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广“产学研”体系,参与祖国的发展建设,但始终未能成行。
 
1991年,香港科技大学创立。凑巧的是,港科大早期的部分创始人恰好是我在伯克利时就认识的,并且是对创立一所新式的研究型大学有着共鸣的校友。1992年,我来到香港,带着几分好奇,参观了香港科技大学。这一参观,让我感觉找到了一个可以实现自己“产学研”体系建设的梦想的地方。
 
几乎没有考虑,我毅然决然地辞去了纽约大学计算机系的教职工作,正式加盟香港科技大学。
 
当时港科大没有自动控制相关项目的规划,我在担任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后,向系领导提出了建设自动控制机器人相关专业的想法。经过一番交谈,系领导非常认可我的想法,并让我负责自动控制机器人专业的导师设置和招生工作。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港科大数控研究实验室及自动化技术中心之后也建立了起来,由我担任中心主任。
 
固高科技公司应运而生
 
1997年,香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找到我,希望我们实验室帮他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问题。我后来得知,这家公司在佛山顺德开了一家马口铁剪切厂,从国外进口了一台非常昂贵的设备,但是这台设备购入后一直无法启动,公司的负责人找了很多科研单位,但一直没有找到设备故障的原因。
 
最后,我让实验室的一个实验员,拿了我们自主研制的控制器,很快就帮对方解决了设备问题。
 
这件事情的出现,让我重新思考起“科研与产业结合”的问题。
 
其实早在1992年10月,我就到深圳进行过考察,希望能找到深圳制造业产业链优势与香港教学科研优势联合的可能。但是,那时候深圳的贸易、股市等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科技创业环境却不尽如人意,这让当时的我暂时搁置了自己的想法。
 
所以在1997年,当最初的想法再次燃起之后,我们很快就行动了起来。而机会也在此时悄然降临。1999年8月,深圳市政府和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携手,共同创建了深港产学研基地,以促成两大高校的科研成果在深圳实现产业化。
 
因为该项目的启动需要双方学校有公司签署入驻,相关负责人找到了我,于是,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固高)应运而生,成为“产学研”在深圳创业的起点。
 
为珠三角产业链转型升级提供基础平台
 
早年,不少珠三角制造业的老板原先都是种地的村民,办企业的模式基本上是“三来一补”:从国外拿订单、买设备,招一批工人进行生产活动。但中国的企业想要有更好的发展,不能总是买设备,必然要发展自己的设备产业,这就需要有设备制造的核心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机器控制系统,通俗地说,就是机器的大脑。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正值深圳工业从来料加工向自主生产转变、从以传统产业为主导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转变的关键时期。
 
而固高作为一家提供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器产品及技术服务的高科技公司,研究的运动控制、机床控制等技术是国内制造行业长期缺乏的核心技术,固高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
 
但产业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要让当时的企业家一下子接受控制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我们想出了“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条腿”是从高校入手,在高校培养人才;“另一条腿”是举办培训班,说服企业家,让员工集中起来接受运动控制技术的短期培训,帮助企业把产品做得更好。
 
几经努力,固高将整个珠三角的产业链从终端产品制造延伸到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和与之配套的运动控制产业,为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平台。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