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陈湘生:重塑城市,建世界最好的地下空间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20 人已围观
贰
这不仅是钱的事,更是关乎国家的战略问题,做技术的人必须担起责任,站在深圳的全局发展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技术突破,临难不惧
地下地层复杂施工难,地上的问题也“毫不逊色”。
深圳地铁在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建筑物,在复杂的地层结构中,既要建设地铁,又要保障上方建筑物的安全,不仅是中国难题,也是世界难题。在所有参建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解决了前所未有的技术难题。
那时地铁一期工程国贸、老街和大剧院站区间隧道线路从华中酒店、百货广场、广深铁路桥、人民桥等4座建筑物下穿过,需要对阻碍地铁隧道通过的桩基进行托换。经过对8个方案的综合评选,我们最终采用浅埋暗挖法重叠隧道方案,在此之前国内外都没有类似的施工先例,施工成败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当时国外已实施的桩基托换最大吨位仅为585吨,后来我们在百货大楼下实施截断的单桩最大托换轴力达到了1890吨。我们做成了这项实施难度极大的工程,也因此奠定了我国地铁建设史上桩基托换技术的基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再后来,我们完成了上百次下穿高铁线路、办公楼宇、隧道、水库工程,很多在全国都是首次,许多专家都觉得不可思议,都认为是创造了历史。
深圳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创造了这样的奇迹,解决了地铁线位与繁华商业城区建筑物间的矛盾,为城市地铁选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否则在深圳这样特殊的地理条件中,只能通过更改路线解决问题,如此不但会浪费地下空间,也会导致市民出行不便。
释放土地资源
另一项技术革新发生在前海。
根据相关规定,地铁线路周边有一定面积的安全保护区,在这个面积内不允许有任何建筑,如此一来,地铁建设完成后,前海将有三分之一的土地空间被浪费。
当时,很多企业竞拍得到了前海的土地,但是地铁线路已经规划好,企业一看盖不了楼,就不干了,要退地退钱。地铁虽然方便了市民出行,却割裂了城市地面空间,影响了前海的发展。
这不仅是钱的事,更是关乎国家的战略问题,做技术的人必须担起责任,站在深圳的全局发展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当时地铁下穿建筑物技术问题已经解决,我们就逆向思维,让建筑上跨地铁。
在领导和各个单位的支持下,我们花了六七年时间试验摸索,最终创立了跨地铁运营隧道地下空间综合施工技术。该技术可以让我们在地铁隧道上方,挖两到三个地下室,有效隔断震动对上层建筑带来的影响。
这项技术突破了国内外的各项规范,当时恐怕没有任何一家地铁公司敢这么做。
但它成功解决了地铁安全保护区空间资源利用的重大技术难题,为前海释放了将近24万平方米的土地面积,为其建设奠定了关键基础,同样也为土地资源稀缺的深圳找到修地铁的“最优解”。
很赞哦! ( )
下一篇:蒋晶晶:种菜女博士圆了创业梦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