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蒋宝琦:杏林春暖 医患情深

作者:燕山 来源:北大人在深圳·第一辑 责任编辑:xiangwang 2022-12-20 人已围观



漫漫从医路,感悟时时新:“我的心思就是放在临床上,就是认真对待病人”
 
1983 年,蒋宝琦从美国访学回国,经深圳的罗湖口岸过关,对当时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记忆犹新。“那时候的中英街很热闹,所有人来深圳都要去看看,我当时也专门去中英街走了走。虽然当时的深圳还是个小渔村,并且只有一个迎宾馆,但是给我的感觉不错。”20 世纪 90年代,他曾两次来深圳参会,上海宾馆、彭年酒店相继耸立。福田中心区至深圳北的直通隧道正加速开挖,推土机的轰鸣声日夜不断。2002年,蒋宝琦来到北大深圳医院后,对莲花山公园印象深刻。“莲花山公园的北侧和北大深圳医院相望,宽大的莲花路两旁新栽不久的树木一人多高,整齐排开。”
 
 
▲蒋宝琦来深圳工作初期在莲花山公园留影
 
“我是亲眼看到了 1983 年的深圳,看到了 90 年代的深圳,看到了千禧年的深圳,以及现在的深圳。”蒋宝琦见证了只有一个迎宾馆的深圳成长为国际性创新型的现代化城市的深圳,深圳 30 多年的沧桑巨变如同一幅画卷展现在蒋宝琦的面前。在他眼中,深圳这座城市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在创新尝试过程中的一次成功就能带来巨大的回报。
 
蒋宝琦所在的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就是北京大学和深圳市政府合作创新的产物。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原名深圳市中心医院,在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王德炳教授的积极推动下,2000 年 9 月,深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开院校紧密型合作办医的先河。2000 年医院更名为“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成为北京大学首家异地合作办医的医疗机构,并被纳入北京大学医学部的管理体系。
 
40 多年在京的学习、生活与工作,蒋宝琦的人生本应顺理成章地在北京退休,安享晚年,但北大深圳医院的建设改变了他的轨迹。北京大学医学部当时急需委派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来深支援建设,专业过硬的蒋宝琦被圈定为重点引进到深圳的对象。“当时我正好在美国,8 月刚从美国回来,就到深圳来看了看,各方面的硬件环境都不错。正好来北大深圳医院的时候,有个特诊病房的病人需要会诊,我还和医生们聊了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蒋宝琦 2002 年被委派到北大深圳医院,参与建设心内科。“当时北大医学部发文,是一式两份,一份发给我们人民医院的人事处,一份发给这边的医学中心。文中没有写具体到什么时候为止,我就这样待下来了。”
 
和蒋宝琦一起来深支援北大深圳医院早期建设的专家,还有高树宽、郭乃榄、虞积仁、李海燕、郭丽君、郭燕燕、刘秀文等,他们主要集中在血液科、心内科、ICU(重症监护室)、妇产科等几个科室。早期来深的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特点:具有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
 
在北大深圳医院工作的15 年里,蒋宝琦坚持一线临床问诊,在他眼里,他不是来深圳开辟新天地发展事业的,而是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的。
 

▲蒋宝琦在北大深圳医院的工作照
 
“我这个人就是这样,我的心思就是放在临床上,就是认真对待病人。”正因为这样,蒋宝琦清楚地记得很多病例,“病人的年龄、心率,有什么症状,应该如何治疗”这些信息储存在他的大脑中,面对相似的病症,随时调用。
 
蒋宝琦认为,当医生就得扎扎实实,以诚相待,要选择最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作为医生,我的观念不是要求最好,而是这个方案是否适合他。”和所有医生一样,在治疗过程中,他永远面临着选择与权衡。“记得有一个老太太,冠心病,狭窄程度在 70% 以上。当时根据她的情况推断,她没有很好治疗过。我说你可以不做支架。她就没有做,本来就不想做。至少 10 年,她没事。问题就是,你要权衡,你有多大的把握不做支架,这 10 年以后不出事。但是反过来,你做了支架就一定能避免吗?也不见得。所以像这种情况,作为医生是最难决断的。但是有的时候你必须决断,这个决断不是现在说支架好,我就给你安支架就完事了,医生责任就没有了。你没有给他安装支架的时候,要出了事,你是不是担责任。虽然没有医疗责任,但是你良心上也得有责任,所以我觉得医生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在 2017 年广东地区全科医师誓师大会上,蒋宝琦讲话提到“从医首先须当好医生”,在他眼中,从当好一名医生,再到当一名好医生,是个不断提高、反复实践总结的过程,而坚持当一名好医生,更是一辈子的事。
 

▲蒋宝琦在 2017 年广东地区全科医师誓师大会上带领医生宣誓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