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陈志超: “南国红豆”厚植罗湖这片文化热土(一)

作者:陈志超 来源:《难忘那些春天的故事 口述罗湖 1979—2019. 上》 责任编辑:yangxu1985 2024-09-05 人已围观

作者简介:1938年出生,粤剧演员,文武生。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和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曾担任深圳市粤剧团副团长,深圳市粤剧团创办者之一。1984年担任深圳市罗湖区文化局副局长、罗湖区社会文化管理办公室主任等职。2004 年创立深圳市粤剧粤曲学会,并担任会长,积极推动深圳粤剧事业的发展,多次被广东省和深圳市评为优秀演员。

深圳首个戏曲表演团体诞生在罗湖,曾赴中南海汇报演出粤剧被称为“南国红豆”,是岭南文化艺术瑰宝。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粤剧在深圳深受群众喜爱,是必不可少的演出项目,逢年过节看大戏是许多老深圳人的习惯。

1956年,我来到宝安县从事粤剧表演,曾在宝安县万方红粤剧团、宝安青年粤剧团、宝安县粤剧团等剧团任职。1979年,深圳撤县改市,在原宝安县粤剧团的基础上,经过调整充实组建了深圳首个专业戏曲艺术表演团体——深圳市粤剧团,我担任副团长兼艺委会主任。当时剧团只有40多个人,为了充实队伍,我们招兵买马,从全国引进人才,并以剧目创作为龙头,编、导、演、音、美“一条龙”,进行全方位的艺术创新。

深圳市粤剧团从诞生到现在,团址都在罗湖。因为罗湖的粤剧粤曲源远流长,粤剧土壤好,群众基础广,粤剧粤曲社的数量多。当时我们选了位于黄贝岭的凤凰剧院作为团址,大家一起研究粤剧,也经常在东门的深圳戏院唱戏,粤剧腔调在罗湖的土地上此起彼伏,非常热闹。2006 年后,深圳市粤剧团搬到罗湖区莲塘街道。

戏曲传承,人才培养是关键。1982年,我退居表演二线,着力培养青年演员接班人。后来,粤剧团培养出以冯刚毅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演员。冯刚毅还成为整个粤剧界首位“二度梅”得主。

戏好,才能让观众记得住。《风雪夜归人》《驼哥的旗》等一批有影响力的现代戏让深圳市粤剧团在粤剧界迅速崛起。1984年,由冯刚毅主演的现代粤剧《风雪夜归人》,赴北京中南海汇报演出,获得高度评价。梅花香自苦寒来,深圳市粤剧团也获得很多荣誉,包括“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得到高度肯定。


▲陈志超旧照(受访者供图)


▲深圳市粤剧团的首个团址所在地——位于罗湖区黄贝岭的凤凰剧院(受访者供图)


▲1984 年,现代粤剧《风雪夜归人》首演,并赴北京中南海汇报演出(深圳市粤剧团供图)

1982年,深圳市粤剧团首次前往香港演出,这也是深圳文艺团体首次访港,轰动一时。演出得到香港同胞的热烈欢迎,他们对来自深圳罗湖的粤剧大戏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让我至今难忘。1985年,我再次跟随罗湖区艺术团进行第二次访港演出,当时我表演了粤剧《沙家浜》之“军民鱼水情”唱段,反响非常好。

深圳市粤剧团也带动罗湖成为一方粤剧艺术的热土。至今,深圳市粤剧团在创作精品佳作的同时,也经常在凤凰剧场和深圳戏院给市民带来精彩的演出,让古老的粤剧艺术在罗湖继续扎根,茁壮成长。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