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体制改革 > 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扫码关注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作者: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来源:深圳市历次五年规划汇编 责任编辑:manman 2023-01-18 人已围观


第四章  加快建设智慧深圳

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把信息化作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大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智慧深圳。
 
第一节  建设国际领先的信息基础设施

一、加快建设下一代宽带网络
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实现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的IP化、宽带化和全光化。继续扩大 IPv6应用试点范围,积极推进IPv6网络商用。高起点统筹规划全市信息管网、机楼机房的建设,推动光纤到户,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加快无线城市建设,重点在学校、公共图书馆、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部署无线热点,为市民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到2015年,全市宽带用户数突破400万户,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99%,基本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

二、提高信息服务支撑能力
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整合存储资源和运算资源,打造面向应用的城市公共云计算平台。建设物联网传感信息网络平台、物联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支持运营商加快建设高端数据中心、大型托管中心、网络运营中心等信息服务基础设施。积极争取开通国际通信专用通道,提升互联网国际接入能力。加快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鼓励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支持融合型业务发展,提高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国家“三网融合”示范市。

第二节  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

一、完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
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规范业务,优化流程,建立覆盖全业务、全流程的电子政务体系,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模式,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增强政府网站的公共服务功能,扩大在线服务内容和范围,提高在线服务能力。以政务信息资源为重点,建设完善空间地理、人口、法人单位等基础数据库,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实现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和业务协同。强化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和综合评估,提高行政效率。
 
二、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
深化城市管理运行的信息技术应用,建立与城市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智能管理体系。加大城市物联网传感网络建设与整合力度,逐步实现基础设施与基础资源的实时监测和高效利用。建设高效低碳的智能交通系统,营造“智慧交通、低碳出行”的绿色交通环境。健全跨部门的主动式、预应式城市安全和应急信息管理体系。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对食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销售、使用进行全程监管。推动生态环境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化、智能化,建立生态环境管理保护新模式。深化“数字城管”应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三、拓展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
拓展信息化在民生领域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市民基础信息服务水平。推广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医疗卫生管理服务模式。深化信息技术在社会保障、人事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拓展数字化、智能化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法信息化。提高社区管理信息化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在线服务。
 
第三节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一、深化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
大力推广应用并行工程、虚拟设计制造等先进研发设计技术,数控、柔性制造等先进加工控制技术,增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促进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和网络化制造,重点推动激光设备、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向高端跃升。鼓励传统行业加快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增强自主研发和创意设计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推动黄金珠宝、服装、包装印刷、钟表等优势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以信息技术推进服务业高端化
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渗透融合,鼓励企业应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供应链和价值链,用信息技术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以信息化整合优化企业经营管理流程,集成人力资源、财务、供应、生产、销售、客户等系统,构建统一的企业管控平台,支撑企业科学决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的创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坚持政府推动与企业运作相结合,营造环境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重点推进与协调发展相结合,加快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普及企业和行业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扶持和培育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移动电子商务服务,促进网上商城和国际贸易电子化发展。完善电子商务信用、支付、物流和认证等支撑体系,不断优化电子商务的市场发展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电子商务中心城市。
 
第四节  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

一、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网络攻击、网络入侵、网络失窃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95防范能力和预警检测、容灾备份、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开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网络监测,建立健全网络信任、电子取证体系,完善应急处理机制,提升响应恢复能力。

二、营造信息安全环境
加强信息安全法规建设和有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提高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强化信息安全监控手段和力量,加强对网络违法有害信息的清理整治。完善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行业监管,建立网上行为自律机制,强化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构建网络诚信体系。加强无线网络空间综合治理,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

专栏7:信息化建设四大工程
 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加快光纤入户建设,完成滨海枢纽机楼、宝安通信机楼建设,新增月亮湾、留仙洞、沙井、光明南、坪山等地机楼。
 三网融合试点工程:完成符合“三网融合、双向进入”要求的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和IPTV、手机电视播控平台建设。实施三网融合数字家庭试点示范工程。推动三网融合技术在大运会的应用示范。
 无线城市建设工程:加快3G、WLAN、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等无线宽带网的全市无缝覆盖与重点地区的深度覆盖,率先开展TD-LTE规模试验网建设。
 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和检测服务平台,在交通、物流、电力、水务、金融、医疗以及社区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
 

第五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公共服务资源,提升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着力加大对原特区外公共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民生幸福水平。

第一节  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

一、促进充分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促进就业的力度,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创造劳动者就业和发展的机会。加强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和设施建设,完善促进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和属地化。继续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加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

二、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的机制。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大对垄断行业薪酬分配的监管力度,切实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制度体系,建立规范有序、公平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加强政府监管,充分发挥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完善欠薪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和监控预警制度,严厉打击恶意欠薪行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人文关怀,开展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帮助来深建设者尤其是新生代劳务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第二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一、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和服务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险整体保障水平。健全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保险覆盖率。到2015年,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探索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扩大工伤康复受益面,加强工伤预防和康复服务。落实生育医疗费与医疗机构的独立结算,健全生育保险制度。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建立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位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加强社保基金管理,提高基金收益水平,确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鼓励和支持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97保险等补充养老。

二、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扩大对特殊群体的覆盖,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完善低收入家庭收入与财产跨部门核对机制。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第二条保障线,推动社会救助与项目救助、临时救助的有效衔接,实现对低保对象和低收入困难群体救助的全覆盖。鼓励社会资本兴办社会福利机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形成结构优化、功能多样、布局合理的养老服务网络。到2015年,机构养老床位总数翻一番,每千名户籍老人机构养老床位数达到40张。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拓宽社会捐助渠道。

三、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切实提高保障性住房供给能力。“十二五”时期,筹集和建设保障性住房24万套,形成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安居型商品房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覆盖面,逐步将中低收入群体和各类人才纳入供应范围。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居民住房消费能力。加强保障性住房管理,严格规范准入、退出标准。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强化市场监管,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有效扩大普通商品住房供给。
 
第三节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创新发展高等教育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南方科技大学,聚集一流人才,为建成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良好基础。大力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学科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深入探索,重点推进优势学科、优势团队、优势学院建设,继续办好研究生教育,形成规模化的本科招生教学体系。推动深圳大学以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努力办好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增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开展国内
国际合作,引进境外知名大学合作办学,大力推进专业特色学院建设。到201年,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15万人,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

二、优质发展基础教育
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巩固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义务教育学校设备设施的标准化配置和统一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全寄宿制普通高中规划建设,新增2.5万个普通高中学位。加大学前教育投入,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促进学前教育发展,到2015年,95%以上幼儿园达到规范化标准。加强特殊学校建设,强化特殊教育服务功能。积极落实民办教育扶持政策,规范民办教育管理,努力提升民办教育质量。按照国际化城市的标准,大力提升国际学校的数量、招生规模与办学质量。

三、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探索建立中职中技、高职高技、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教育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优化普高与职高、高技教育比例结构,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职业教育。鼓励高职院校与境外院校、企业联合办学,鼓励企业建设专门学院。组建职业教育联盟,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性中职、高技学校。

四、加快发展终身教育
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形成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终身教育体系。依托电教、成教和教育城域网等多种资源,建设覆盖全市的学习网络,逐步建立终身教育课程体系和远程学习系统。大力发展社区教育,支持发展老年大学、家长学校、妇女学校。加强社会培训机构管理,促进社会培训业规范发展。
 
第四节  统筹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合理布局医疗卫生机构,加快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推进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化。加快宝荷医院、新安医院等9家新建医院和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等8个改扩建项目建设。完善社康中心网络,完成社康中心基本设备标准化配置,提高社康中心的服务质量,鼓励并规范社会力量兴办社康中心。到2015年,新增医疗床位1.5万张,千人医生数和千人病床数分别达到2.6人和3.4张,实现各区至少拥有1家三级综合医院。

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推进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构建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鼓励大型医院与国内外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关键技术上联合攻关。推进优势重点学科建设,争取肝病治疗、心脏病治疗、重症医学等学科水平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加强以全科医师配备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鼓励建立全科医师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机构,形成全科医师的资质认证与管理体系。到2015年,力争每个社康中心拥有2名全科医师。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探索建立现代化中医药服务体系。

三、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快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资源向社区配置倾斜。完善基层卫生监督、精神卫生、慢性病防治和急救网络工作平台,健全全民健康教育网络。完善卫生应急体系和预警机制,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完善社区居民数字化健康档案,推进妇幼安康工程,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到2015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以下。
 
第五节  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发展

一、提升城市文明素质
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广泛开展关爱行动。支持义工事业发展,壮大义工队伍。培育特区家园意识,提升文明素养,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标兵。

二、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丰富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大力发展广电传媒事业,推进重要新闻媒体建设,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管理,提高传播能力。支持深圳报业、广电、出版发行集团加大品牌推广和资本运营力度,努力打造一流传媒集团。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不断推出高水准的文艺精品,建设国家级的文化艺术团体。努力提升“深圳读书月”“创意十二月”“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国际旅游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品牌的影响力,继续办好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大芬国际油画博览交易会、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等文化活动。鼓励民间文艺社团发展,壮大特色优势文化艺术门类。

三、完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
以加强基层公共文体设施建设为重点,合理布局公共文体设施,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加强街道及社区文体中心、文体广场等设施建设。组织开展系列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推动重点竞技体育项目实现新突破,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扩大文化体育消费。

四、全力办好大运会
以“办赛事、办城市,新大运、新深圳”为目标,扎实做好大运会的场馆运营、赛事组织、后勤服务、安全保障、旅游接待等筹备和举办工作,力争把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办成一届“更精彩、更成功、更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会。以举办大运会为契机,推动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展示时尚之都形象和海滨城市特色,提高深圳的国际影响力。创新大运场馆赛后运营管理模式,提高场馆资源利用效益。

五、加强历史文化保护
加大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古村落的保护力度,推进大鹏所城南头古城、客家民居、咸头岭遗址等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和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整理,积极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展示和开发工作。加强改革开放历史文物的普查、征集、整理,不断丰富改革开放史的展陈内容。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民间博物馆,支持发展各类专题博物馆、纪念馆和特色博物馆。

专栏8:社会民生工程
 教育事业:加快深圳大学新校区、南方科技大学校区、深圳大学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学院等项目建设。推进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迁建工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深圳高级技工学校新校区、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拆建工程、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新校区建设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市第六高级中学、宝安中心区高级中学、龙岗高级中学、横岗高级中学、松岗中学高中部、布吉高级中学、光明高级中学、坪山高级中学、沙头角中学、实验学校、育才中学等11所普通高中新改扩建项目建设。完成全市经检测属于危房的学校安全改造和加固。
医疗卫生事业:建成滨海医院、宝荷医院、新安医院,推进新明医院、聚龙医院、学府医院、健宁医院、市医科院、市肿瘤医院等新建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综合楼、北大深圳医院外科住院楼、儿童医院住院楼、市中医院综合楼、康宁医院综合楼、慢性病防治中心综合楼、市急救中心等改扩建项目建设。推进社康中心业务用房购置和医疗设备配置项目建设。在华为科技城、沙井、大浪、平湖、龙华葵涌等片区各规划布局1家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
文化事业:加快推进市艺术学校新址建设工程、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市文学艺术中心、宝安书城、龙岗书城、大鹏所城整体保护项目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市图书馆调剂书库。新增200台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
社会福利及社会救助事业:兴建15家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加快市老人综合服务中心、罗湖区福利中心改扩建、南山区福利中心改扩建项目建设。推进儿童福利院、市救助管理站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推进市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建设。
 

第六章  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培育、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全面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构建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一节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探索非户籍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方式和途径。拓宽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渠道,全面推行居委会直选制度,直选率力争达到100%。建立社区议事、协商制度,畅通政府与社区沟通渠道,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治有效对接、良性互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侨务和宗教政策。

二、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作用,突出立法重点,加快完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以及规范政府行为等方面的法规,建立国际化商业制度和营商环境。完善和落实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率先建设法治政府。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强化司法监督,保证司法公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公正、廉洁、文明执法。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引导市民依法维权,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形成人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建设廉洁城市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更加有效预防腐败。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继续推进干部任用、行政审批、土地出让、政府工程建设、财政资金使用等领域的监督制度创新。进一步提高阳光政府和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使权力配置更科学合理、权力运行更规范高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廉洁城市建设情况纳入检查考核范围。开展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和私营企业防治腐败工作。加大商业贿赂治理力度,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第二节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一、健全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建立便捷高效的社情民意反映机制,重视发挥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的积极作用,畅通市民参与社会建设的渠道。全面推行重大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矛盾纠纷防范和化解机制,健全信访接访制度,完善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网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工作联动机制。构建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的工作网,力争实现社会矛盾小事不出社区、大事化解在街道、重大事项在区级集中处理。

二、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整合社区管理资源,完善跨部门综合性社区服务模式,健全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织造功能完备、互联互通、群众满意、覆盖全社会的服务网和民心网,构建现代化和谐社区。坚持政府资源供给的主体地位,积极发展社区民办非营利服务机构,促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提高社区服务居民的水平。完善社会服务业发展政策,制定社区服务标准,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扩大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领域。推进社工和义工服务联动,增强社区和家庭互助服务功能。强化社区服务效能,实现市、区、街道(社区)三级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继续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完社区服务设施。

三、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发展
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构建法制健全、规范有序、分类指导、监督有力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提升社会组织能力,增强社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提供社会服务和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建立市民依托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新机制。大力发展服务民生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支持符合产业导向的行业性社会组织,引导规范科教文卫体和新型社会组织。开展社会组织诚信建设,加强社会组织队伍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社会组织评估制度,形成一批公信力高、影响力大的社会组织。依法规范社会组织运作,完善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制度。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拓展社工服务的领域和内容。
 
第三节  打造平安深圳

一、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大力推进科技强警,健全覆盖全市的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网络及快速反应系统,建立完善全方位、立体化、网格化的动态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加大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重点打击各类严重刑事犯罪,保持对“黑恶势力”和“黄赌毒”的严打高压态势,提高反恐能力,保障大运会等重大活动的安全。到2015年,全面建成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特点的现代警务机制和群防群治网络,“110”有效刑事警情接报数累计下降幅度不低于15%,基本解决社会治安基础性、结构性问题,市民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建立统一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安全风险评估,加大安全监督和治理力度,提高市民饮食、用药安全水平。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入、市场准入和信息可追溯制度,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检测,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力争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保障市场供给。建立质量安全信用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到2015年,食品生产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2%以上,药品安全抽样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三、加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
健全城市灾害综合预防体系。加大公共安全公益性宣传力度,普及公共安全常识,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健全城市应急信息网络,加强基层应急组织建设,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预警防控,提高应对和处置能力。加快重要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重要物资储备管理,提高储备和应急能力。加强水文、气象、地震、地质灾害的监测网站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公共气象服务工程,完善各类三防、应急工程。加强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加固各类水库和沿海堤防,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类国防动员预案,提高平战转换能力。全面优化人防工程建设布局和结构比例。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监管,做好重点区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到2015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累计下降幅度不低于10%。
 
第四节  加强人口调控管理

一、控制人口规模过快增长
创新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实施产业、人口、城市空间三方联动调控,建立“以证管人、以房控人、以业择人”的新型人口调控机制,全面推进人口分区域调控指导性计划,力争实现实际管理人口总量有所下降。全面推进居住证管理制度和房屋编码卡管理制度,实施居住证与租赁许可的有效联动,实现人屋对应动态管理,提升人口精细化管理水平。到2015年,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非户籍人口居住证和出租屋管理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二、推进户籍政策创新
有序扩大户籍人口比重,加大在深暂住人口身份转化工作力度,建立居住证制度与户籍制度的衔接机制,拓宽来深从业人员积分入户政策覆盖面,探索开辟“居住证+社保”等新型迁户渠道。畅通技术技能迁户、投资纳税迁户渠道,适度优化政策性迁户条件,推动户籍政策与养老保险、人事调配制度的联动改革,消除人才入户障碍。到2015年,户籍人口达到400万。

三、全面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认真贯彻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创建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完善人口计生综合管理,提升人口计生技术服务水平,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优生优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基层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建立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的区域合作机制。实施优生优育工程,依法保护妇女、青少年和儿童的各项权益,积极开展常住人口出生缺陷筛查和干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到2015年,户籍人口政策生育率达到95%以上。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