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路线纠正后的改革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5 人已围观


“四人帮”被抓,“文革”结束后的第一个秋收时节,方苞带上工作组来到了罗芳等边境村子。闲拉家常时,生产队干部陈天乐总皱着眉头,不时叹气。方苞说:“有什么事,尽管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嘛!”

陈天乐还是吞吞吐吐,欲言又止。方苞知道他噤若寒蝉的缘故,笑道:“现在‘四人帮’被抓了,有什么话大胆说,不会抓辫子,扣帽子了。”鼓励了许久,陈天乐终于说出了自己对眼下政策的不满:“希望上级能恢复当年的‘三个五’和‘小额贸易’政策。”

方苞对宝安老书记李富林时期的“小额贸易”政策有过了解。20 世纪 60 年代初,经济困难,群众生活很苦,出现了浮肿病,经省委和省政府批准,县委在宝安实行“三个五”和“小额贸易”政策。

“三个五”是允许农民和渔民、蚝民每月可以有五次过境到香港耕作,或下海作业,每次可以带回 5 斤副食品或价值不超过 5 元的东西。“小额贸易”是允许边境公社和生产队,在指定的口岸自营出口销售国家外贸部门不经营的稻草、河鲜杂鱼、吊钟花、甘蔗尾和草皮等农副产品,所得外汇可购回化肥、农药和农具等自用;蚝、渔生产队在境外交易蚝、渔产品,所得外汇可以购置生产队自用的渔船、渔网等。

这一政策曾使宝安经济形势迅速好转,帮助群众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老百姓很是拥护。但“文革”时被批判为“向洋、慕洋、靠洋”“走资本主义道路”,政策遭废除,当年实施政策的干部挨批斗。农村再次陷入凋敝,农民、渔民和蚝民的日子又像坠入暗夜般困窘起来。

陈天乐的意见,不是县委能做主的事,方苞只能默然点头。“方书记,我带你去深圳河边看看吧。”陈天乐望着方苞,眼里露出恳求的目光。方苞同意了。

陈天乐说,新界那边的农民养鱼养鸡种菜,在香港市场自由销售,一户年收入能达二三十万元,他们雇请的工人月工资就有一千多元。我们在对岸农田种水稻,还要运回这边交售公购粮,到手剩不了多少了。

“劳动比他们重,收入却比他们少得多。所以我们就把这边属于自己的土地丢荒了,不管如何严禁,社员们都千方百计想到那边去。”

“有什么办法能解决吗?”方苞问。

“还是刚才说的,要开放,恢复 60 年代的边境经济政策,要借鉴新界农民的某些做法,丢荒和种粮食的田,都可以改为菜地或鱼塘;丘陵地发展现代化养鸡业。上面还要调减我们的粮食任务。”陈天乐幽幽地说,脸上露出神往的神色。

回到村里,接连几天,方苞又找了其他干部和村民。大家七嘴八舌,都说到了要求开放边境小额贸易。一个晚上,在昏黄的灯光下,四壁虫声唧唧,他召集工作组其他人交流,他们收到的意见也差不多。看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的文字,方苞若有所思地说:“群众的要求有道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年,方苞又一身汗渍到沙井公社、福永公社调研。这里多是沙田,人少地多,每年上调的粮食任务很重。公社副书记吴震、吴章脸上也满是忧戚,介绍说,“文革”前,根据沙田特点,这里的低洼咸田一造种粮食,一造养鱼虾,粮食和鱼虾年年都丰收,老百姓生活比较富裕。

“文革”时,实行“以粮为纲”,低洼咸田都改种双季水稻,粮食虽有增加,鱼虾却大量减产,增收的粮食都变成新增的公购粮任务,而没有了鱼虾,收入也随之减少。农民早出晚归,一身泥汗,收入却微薄,大家都只好往香港跑。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