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蔡明:创新市政设计理念,助力深圳城市建设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09 人已围观
▲ 口述者:蔡明
口述时间:2019 年 12 月 13 日上午
口述地点:深圳市政设计大厦 3 楼
口述时间:2019 年 12 月 13 日上午
口述地点:深圳市政设计大厦 3 楼
蔡明
1961 年出生,福建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全国首批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 广东省杰出工程勘察设计师 , 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现任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客座教授等。从事城市路桥与交通规划设计及研究工作37 年。其主持及参与的设计、科研项目获国家级优秀设计银奖、铜奖和国际城市土地学会 2006 年度亚太区卓越奖各 1 项,以及全国市政行业奖、省部级奖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4 项、实用新型专利 5 项。
深圳是我国人口最年轻的大城市,其多元包容的文化造就了深圳人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和敢想敢干的精神。我从毕业以后就来到深圳,在这里生活工作三十七载,深圳这种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理念早已融入我的精神血脉。
蔡明:创新市政设计理念,助力深圳城市建设
壹
当时的深圳一片荒凉,到处都是黄土、泥沙和尚未完工的工地 , 工地上杂乱堆放着建筑工具。
与道路建设结下不解之缘
1961 年,我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中学时,我曾在暑假跟着大人们一起将一条三级公路的泥结碎石路面改沥青路面,在盛夏里顶着烈日干活,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我却干得十分起劲。看着凹凸不平的路面慢慢变成干净整洁的道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这也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打小工”,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正是命运的安排,才让我这一生都在和道路建设打交道。
1978 年,我考入同济大学。由于当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很大,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路桥系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刚接触这个专业时,我心里感觉很奇妙,因为在我们农村孩子看来,一条路就是百来号人拿着锄头修出来的,修路还需要进大学学习?等我真正接触到系统的专业学习,才发现道路建设原来有那么多讲究。
满怀期待来到深圳
1982 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深圳工作。早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我就听说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情况,还得知深圳将要建设第一条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当时我心想,要是有机会亲眼见证这条公路的建设该多好 , 没想到不久后,我的愿望就实现了。我不仅见证了这条路的建设,同时还参与了广深高速公路深圳段的设计工作。
我满怀期待坐了整整一天的火车来到深圳,但眼前的景象让我有些失望。当时的深圳一片荒凉,到处都是黄土、泥沙和尚未完工的工地,工地上杂乱堆放着建筑工具,一开工,嗡嗡的噪声不绝于耳。我从公交车上下来的第一脚,就踏进了泥泞之中,粘上了满脚稀泥。后来得知,我下车的第一脚正是踏在深南中路的建设工地上。在去市政府人事部门报到之前,我专门到洗手间将满脚稀泥冲洗干净。在我的记忆中,当时深圳只有两条窄小的街道,一条是和平路,一条是解放路,公路两旁就是杂草丛生的荒野。
随后,我被安排到道路公司上班,先后参与了翠竹南路、翠竹北路等道路的施工建设。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我和工人一起,几乎每天都是灰头土脸的,吃住都是在工地上,工地在哪里就搬到哪里。因为公交线路匮乏,出行要么靠步行,要么靠骑自行车。
1984 年,根据市里机构改革的需要,道路公司变成了两个单位,一个是道路维修公司,主要负责道路施工和维修,后来发展成现在的深圳市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我和部分工程师与建设委员会的一批工程师则组建了深圳市市政科研设计所,也就是现在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前身。
1961 年出生,福建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全国首批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道路工程), 广东省杰出工程勘察设计师 , 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现任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客座教授等。从事城市路桥与交通规划设计及研究工作37 年。其主持及参与的设计、科研项目获国家级优秀设计银奖、铜奖和国际城市土地学会 2006 年度亚太区卓越奖各 1 项,以及全国市政行业奖、省部级奖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 4 项、实用新型专利 5 项。
深圳是我国人口最年轻的大城市,其多元包容的文化造就了深圳人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和敢想敢干的精神。我从毕业以后就来到深圳,在这里生活工作三十七载,深圳这种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理念早已融入我的精神血脉。
蔡明:创新市政设计理念,助力深圳城市建设
壹
当时的深圳一片荒凉,到处都是黄土、泥沙和尚未完工的工地 , 工地上杂乱堆放着建筑工具。
与道路建设结下不解之缘
1961 年,我出生于福建省连城县。中学时,我曾在暑假跟着大人们一起将一条三级公路的泥结碎石路面改沥青路面,在盛夏里顶着烈日干活,不一会儿就汗流浃背,我却干得十分起劲。看着凹凸不平的路面慢慢变成干净整洁的道路,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这也是我人生中唯一一次“打小工”, 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正是命运的安排,才让我这一生都在和道路建设打交道。
1978 年,我考入同济大学。由于当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期,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很大,我很幸运地被分配到路桥系公路与城市道路专业。刚接触这个专业时,我心里感觉很奇妙,因为在我们农村孩子看来,一条路就是百来号人拿着锄头修出来的,修路还需要进大学学习?等我真正接触到系统的专业学习,才发现道路建设原来有那么多讲究。
满怀期待来到深圳
1982 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深圳工作。早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我就听说了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情况,还得知深圳将要建设第一条高速公路—广深高速公路。当时我心想,要是有机会亲眼见证这条公路的建设该多好 , 没想到不久后,我的愿望就实现了。我不仅见证了这条路的建设,同时还参与了广深高速公路深圳段的设计工作。
我满怀期待坐了整整一天的火车来到深圳,但眼前的景象让我有些失望。当时的深圳一片荒凉,到处都是黄土、泥沙和尚未完工的工地,工地上杂乱堆放着建筑工具,一开工,嗡嗡的噪声不绝于耳。我从公交车上下来的第一脚,就踏进了泥泞之中,粘上了满脚稀泥。后来得知,我下车的第一脚正是踏在深南中路的建设工地上。在去市政府人事部门报到之前,我专门到洗手间将满脚稀泥冲洗干净。在我的记忆中,当时深圳只有两条窄小的街道,一条是和平路,一条是解放路,公路两旁就是杂草丛生的荒野。
随后,我被安排到道路公司上班,先后参与了翠竹南路、翠竹北路等道路的施工建设。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我和工人一起,几乎每天都是灰头土脸的,吃住都是在工地上,工地在哪里就搬到哪里。因为公交线路匮乏,出行要么靠步行,要么靠骑自行车。
1984 年,根据市里机构改革的需要,道路公司变成了两个单位,一个是道路维修公司,主要负责道路施工和维修,后来发展成现在的深圳市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我和部分工程师与建设委员会的一批工程师则组建了深圳市市政科研设计所,也就是现在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前身。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