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拓荒牛”开出一片“文艺绿洲”——深圳文艺家座谈改革开放40年深圳文艺发展

作者: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来源:深圳文艺40年 责任编辑:chen 2023-01-30 人已围观

习近平总书记说,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跃升为国际化的大都市,这里发生的故事引发全球关注。40年来,深圳文艺工作者筚路蓝缕,如同奋力前行的拓荒牛,走过了一条波澜壮阔的创新发展之路——

《拓荒牛》,塑造了这座城市和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

《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走向复兴》,点燃时代激情的歌曲在这里唱响。

“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博物馆之城”是这里闪亮的文化名片。

文博会、读书月、创意十二月,这里的“城市文化菜单”月月有主题,全年都精彩。

以文学工程、音乐工程、影视工程、美术工程为龙头,各艺术门类的创造力竞相迸发。

腾讯、华强方特、雅昌等文化领军企业异军突起,大芬村油画产业基地、观澜版画基地等创意产业迅速发展。2017年,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000多亿元,占GDP比重超过10%……

改革开放40年到来之际,中国艺术报社与深圳市文联一同举行了深圳文艺发展座谈会。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李瑞琦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市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文艺家的桥梁和纽带,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方向,深入生活,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做了大量的工作。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市文联紧抓人才,仅仅从协会的会员人数看,当时成立时仅有103人,发展到2018年全市的会员已达到7494人,其中国家级会员849名,省级会员2238名,在全市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人才荟萃的行业队伍。在各个艺术家协会、各个艺术门类里面,深圳都有领军人才。

深圳市文联原主席、美术家董小明表示,深圳文艺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文艺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0年来,深圳这块“文化沙漠”已然成为中国文艺发展郁郁葱葱的绿洲。深圳曾经站在中国文艺事业发展改革探索的最前线,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回顾深圳文艺走过的历程,更要思考在新时代怎样有新作为,怎样打开新局面,这是深圳文艺队伍紧迫的任务。

一、“拓荒牛”的历史使命

铜雕《拓荒牛》是深圳最深入人心的标志之一。《拓荒牛》作者,著名雕塑家潘鹤说,深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试验场,深圳文艺工作者肩负着“拓荒牛”的历史使命。

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春雷在蛇口这个荒凉的边陲小镇打响。1981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巨型标语牌在争议声中矗立在了蛇口工业区。1982年,位于蛇口的凯达玩具厂招来了第一批来深“打工妹”。东西南北中,打工到广东,一时间,百万民工南下,深圳成为外来务工人员聚集最早、最多的城市。在深圳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逐渐产生了一个引起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文化现象——打工文学。

早在1984年,深圳市文联主办的《特区文学》就开始发表反映打工生活的文学作品。1985年,刚来深圳不久的文学评论家杨宏海第一次提出了“打工文学”概念,引发广泛讨论,很多人质疑打工文学的文学性,并预言这只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文学现象。

1991年,打工妹安子的《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在《深圳特区报》连载,真实记录改革开放初期百万外来务工人员对深圳的贡献;其后,林坚的《别人的城市》、张伟明的《下一站》等打工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打工文学逐渐得到主流文坛关注,王十月的小说《国家订单》获得鲁迅文学奖,郑小琼的诗歌获多项大奖,影视界不断从打工文学中吸取资源。2006年,深圳为申办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面向全国征集广告语,来自深圳宝安的打工妹郑惠琦提出的“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脱颖而出,后来成为深圳十大观念之一。杨宏海说,巨变中的深圳,在打工文学中留下了鲜活的印记。

回顾打工文学这段历程,深圳作协原副主席、纪实文学作家陈秉安深有同感。当年他和杨宏海一起散步,看着成千上万的工厂落户宝安,他说,这可能预示一个文学高潮要到来;杨宏海回应,或许是打工文学。陈秉安说,历史证明,打工文学成了深圳前期的文学代表。“打工文学”的字眼,让人想起艰难的创业,想起用泪水、汗水浇筑的历史,“如果没有打工者的付出,深圳的道路铺不开,高楼起不来,GDP上不去”。

在陈秉安看来,深圳不是捧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所以他在自己作品中特别强调艰难创业。《大逃港》《深圳史记》,莫不如是。“写深圳,一定要写它真正的事实,它的泪水,它成长的痛苦。我经常说深圳是出文学的地方,尤其是出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地方,这里是富矿。”

当年与打工文学一起出现的,还有打工群体首创的“大家乐”自娱广场。1986年,以水泥砌成的简易露天舞台“大家乐”首创于深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它以“自愿、自荐、自费、自演、自娱、同乐”为特色,得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的欢迎。感动中国的深圳文艺志愿者丛飞就经常出现在“大家乐”舞台。

2000年以后,“大家乐”逐渐衰落,退出深圳主流文化市场。“大家乐”是深圳经济特区创建初期,经济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文化娱乐设施一时难以满足需求的产物。改革开放40年,深圳文化场馆也经历了华丽蝶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深圳市委、深圳市政府勒紧裤腰带建设深圳博物馆(老馆、现为古代艺术馆)、深圳图书馆(老馆)、深圳大剧院等“八大文化设施”;90年代,建设了何香凝美术馆、关山月美术馆等文化场馆;新世纪以来,以深圳书城、音乐厅、新图书馆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拔地而起。发展到今天,深圳又逐步在前海新城市中心、后海深圳湾片区、福田中心区、深圳北站片区等区域规划打造一批新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文化核心区,建设深圳歌剧院、改革开放展览馆、创意设计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馆、深圳科技馆、深圳海洋博物馆、深圳自然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新馆等“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使得深圳的文化场馆更多样,布局更合理。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