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拓荒牛”开出一片“文艺绿洲”——深圳文艺家座谈改革开放40年深圳文艺发展

作者: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来源:深圳文艺40年 责任编辑:chen 2023-01-30 人已围观


二、创新是深圳文艺家共同的宿命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是《春天的故事》中人们熟悉的旋律。

2006年,为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作协和深圳市委联合开展了中国作家深圳行活动,启动“改革开放文学创作工程”。当几十位知名作家站立在莲花山顶邓小平铜像之侧,望向深南大道,大家被告知,这里正见证着“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这其中,就有当时刚刚落成的深圳新图书馆和正在建设的深圳音乐厅。

作为深圳文化事业发展的亲历者,董小明亲身参与了深圳90年代以来第二轮文化场馆建设,见证了深圳由“文化沙漠”到“文化绿洲”的点点滴滴。对于深圳文艺所取得的成就,董小明认为,创新是关键。他说:“创新是深圳文艺家共同的宿命。”

创新,首先体现在40年中深圳形成的文化观念:“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实现市民文化权利”,“来了就是深圳人”……董小明认为,2010年特区建立30周年之际,由深圳市民评选出来的“深圳最有影响力十大观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成果,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深圳文化发展正得益于这个历史时期的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十大观念中,“敢为天下先”,“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魂”,“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三条更是明确指向深圳锐意改革、昂扬进取的创新精神。

作为美术家,董小明特别谈到深圳文艺在美术方面的创新。比如深圳画院率先实现机构改革,最早实行客座制度,改变过去的大锅饭、终身制,形成一个可以流动、不断更新的专业画家群体。客座画家制度实行18年,已在国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并吸引国外画家来深圳担任客座画家,保证了深圳美术与国际美术的交流。在客座画家制度基础上,深圳画院又推出签约画家制度,组建了一支以签约画家和驻院画家结合的专业画家队伍。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深圳率先探索“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新模式,涌现出腾讯、华强方特文化科技等一批高成长型文化科技企业,形成了大芬油画村、怡景动漫基地等10多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50多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董小明认为,深圳并不是泛泛地搞产业,而是注重艺术专业跟文化产业的结合。比如观澜版画基地,注重版画原创,从源头创造资源打造文化产业。雅昌是典型的深圳文化企业,从印刷业起家,对深圳乃至全国的文创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谈到创新,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原主席从容深有体会。从容的名字,近年来常和“第一朗读者”一起出现。这个跨界艺术项目创始于2012年,最初申请时,从容没想到那么顺利就被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了。“这让我和同行非常吃惊。为什么?因为很多诗人和专家告诉我,这样的项目在其他地方不可能被支持。”

勇于创新是深圳市剧协的传统。在深圳市一直没有专业话剧团体的情况下,1992年,深圳市剧协成为全国第一个排演话剧的协会,推出了小剧场话剧《泥巴人》;其后,相继推出来大型话剧《贺方军》《窗外有片红树林》等。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时,深圳做了一台独特的庆祝晚会“在共和国的窗口”。晚会以诗歌为主,大胆跨界,戏剧情节贯穿其中,使用了多媒体、转台技术,让舞者、民歌歌手以及小提琴、二胡、钢琴演奏者等同台。这个做法,成为当下流行的诗歌晚会的先行者。其后,深圳市剧协推出一系列作品,将诗歌晚会演绎成“诗剧场”,相继在深圳大剧院、深圳音乐厅、深圳广电演播大厅等剧场推出。

在近20年的探索中,从容的想法一步步向前:深圳是移民城市,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提升观众的审美能最快对接大众?由此,一个全新的跨界品牌——第一朗读者应运而生。第一朗读者被称为“高贵的坚持”,其目的却是要通过走进书城、学校、广场、咖啡馆、餐馆等大众场所,让高雅艺术直接和大众对话。如今,第一朗读者已成为国内具活力、人气和先锋精神的诗歌艺术现场。

2018年10月,大型原创本土话剧《大榕树下》在深圳大剧院连演7场,反映深圳的打工者、创业者、本地人及外来移民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各自的跌宕起伏,也共同见证了深圳的波澜壮阔。

几年来,深圳市剧协打造出了创意剧场、中国诗剧场、第一朗读者等多个文化品牌。

创新永不停歇,正如莲花山上邓小平的塑像:昂首阔步,永远在路上。邓小平铜像的作者滕文金也来自深圳,这次在深圳市文联举行座谈会,他坐着轮椅前来参加。滕文金说,他创作邓小平雕像的第一稿局限于南方谈话,停留在时代的纪录,虽然已经被收藏了,但是创作到这儿,他觉得还不够,因为这样的作品不会给人想象的空间。滕文金前前后后又用了7年时间,创作了现在莲花山上迈步向前的邓小平塑像。他说,在20世纪有这样一位伟人,带领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我自信千年以后,他还在走”。

三、本来只想去流浪,却在你那里找到故乡

1979年,深圳常住人口仅有30多万。改革开放40年,深圳已成为人口超千万的国际大都市。“本来只想去流浪,却在你那里找到故乡”,深圳市音协副主席、词作家唐跃生一首《亲爱的深圳》道出了众多来深圳寻梦者的心声。开放包容,“来了就是深圳人”,已被融进这个城市的基因。

深圳市曲艺家协会原主席吴金富是第一代南下深圳的曲艺人。在他看来,北方曲艺能在深圳有一席之地,形成深圳曲艺现象——深派曲艺,既有着众多深圳曲艺人的辛苦付出,也说明了曲艺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圳的包容。走过10多年的历史,深圳曲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2012年,宝安区实验曲艺团团长王立海创作导演的四人快板《好人的故事》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填补了深圳曲艺国家大奖的空白,一个区里的民营演出团体获得全国大奖,引发曲艺界关注;2014年,青年演员赵梓琳再次拿下大奖,对口快板《招聘》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2018年7月,深圳市曲协组队参加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合肥赛区比赛,3个参评节目均获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深圳曲艺迎来新篇章。

吴金富说,深圳曲艺比不了北京、天津,发展深圳曲艺要以传统曲艺为基础,融入当下流行的情景剧、小品、舞台剧、话剧甚至踢踏舞、街舞等元素,形成深派曲艺独有的特点。

2017年,宝安区实验曲艺团团长王立海意外去世,这个民营的曲艺团体一度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之际,深圳拓时代文化产业集团接手曲艺团,曲艺团重获生机。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梦想继续起航。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