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历史人文 > 史事典籍 > 近现代史事 近现代史事

扫码关注

路线纠正后的改革

作者:张雄文 来源:《潮卷南海——深圳风雨一百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05 人已围观


方苞仔细听着,不时点头。吴震看了方苞一眼,犹豫片刻后,坚定地说,希望上面改革现行的计划管理体制和耕作制度,把“文革”时新增的粮食征购任务酌减,恢复基围一造种水稻,一造养鱼虾。吴章也朗声说,这样能发展生产、增加外贸收入,可以稳定人心,刹住偷渡风。方苞暗自叫好,但嘴上没说什么,笑了笑,谈起了别的。

1977年和 1978年,宝安连续两年秋粮丰收,方苞到大鹏葵涌坪山龙岗等社队蹲点时,没有丝毫欣喜,心情反而更沉重了:许多村里的青壮年早已外流香港,留下的老人和小孩无力收割;“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公社体制实行分配平均主义,仅有的老弱劳力也不愿出工,黄灿灿的谷子多半狼藉地烂在了田里。

社员们告诉他,留下的老弱劳动力要承担外流出港的青壮年公购粮任务,以及他们留家老少的口粮,“做死也无法摆脱贫穷”。他们脸上堆着阴云,委屈地说,外逃香港的人每月赚两三千元,寄个“零头”回乡,家里人的生活过得较好,两三年就能建新楼房;而留在社里出工的人,一年到头劳作,只有几百元收入,却还要替他们养老少,替他们承担公购粮任务,太不合理了!

方苞本来窝着火,想批评几句,听了社员们的抱怨,沉默了。社员们又说,有些社队不顾上面的禁令,偷偷试行“联产到组到户”,出工都积极,自己村要是这么干,也没话说了。方苞赶到这些社队转了一圈,秋收已完成,很少有稻谷烂了不管的田地。村里也有不少青壮年外流香港,但留下的社员劳动积极性高,各项生产任务都能提前完成。社队干部脸上挂满了笑容,但没有人承认自己村搞了“联产到组到户”。

方苞心知肚明,暗想,公社体制的确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一旦改了这种不适应边境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经济便能得到发展,群众生活得到改善,偷渡问题也必定能迎刃而解。“我有责任向上级反映群众的实践和意见,相信上级领导同志和领导机关了解实际情况和人民呼声以后,会做出正确的决策。”他在心底说。

方苞其实一直在抓住各种机会向上级反映。1977 年草长莺飞时,财政部部长张劲夫一路舟车劳顿,越黄河,跨长江,穿过大半个中国,到南海边的宝安调研。方苞陪他在边境走村串户,又隔着深圳河眺望对岸耕地抛荒的情况,把社员们反映的问题汇报了一遍。

张劲夫也不住惋惜,感慨万千,说,过境耕作和边境小额贸易是可以搞活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我们为什么要把这条路堵死呢?他又望了深圳河对岸一眼,语气坚定地说:“我回去后,一定会向国务院反映这里的情况和你们的意见。”这年秋天,国务院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姚依林也来到深圳口岸,方苞陪同走访,边介绍边反映情况,说:“民心盼开放改革。”姚依林赞同

他的意见,说回京后要向国务院领导反映。省委、省革委会负责人刘田夫、王首道、王全国和外贸部郑拓彬、贾石等人,先后到宝安边境农村调研,方苞都要详细反映经济政策的问题和外贸生产基地情况,提出建议和要求。他们的意见也非常一致,说要把宝安、珠海两地建设成供应香港、澳门鲜活农副产品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随后,国家计委和外贸部工作组还专程到宝安,跟社队干部座谈,制定了生产、出口年度计划和三、五年规划,研究落实这些计划的政策、措施。这些都形成了厚实的会议纪要,像一艘沉重的生命之舟,载着方苞和所有宝安人的希冀,奔驰到省政府和国务院负责人的案前。

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早已多次听到过张劲夫等人的当面反映,在纪要上批示说:“无论如何要把宝安和深圳建设好。不建设好就是死了也不甘心……”国家计委负责人到宝安传达了他的批示。

1978 年 4 月,习仲勋被中央派到广东担任省委第二书记。不久,他和几个人挤在一辆面包车内,带着一脸灰尘来到宝安。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