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名人 > 近现代人物 近现代人物

扫码关注

唐俊京——变革中求创新, 创新中促卓越

作者:杨移贻 来源:《创新报告 : 起源于深大的 40 位创新榜样》 责任编辑:chen 2023-09-11 人已围观

人物小传

唐俊京,1969年9月出生,广东广州人,1989年从广州执信中学保送至深圳大学国际金融专业。1997年创办卓越教育,现任卓越教育集团(03978.HK)董事会主席及行政总裁。被评为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人物、广东省社会组织模范个人、广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唐俊京始终相信,只有足够开放才会有创新,“独立思考,敢想敢拼,开放创新”是唐俊京对深圳大学校训“自立、自律、自强”的解读。20世纪80年代末,正值市场经济改革,下海经商的浪潮席卷全国。1992年,邓小平再次来到深圳,改革开放的旌旗在深圳化为满眼春。1993年,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走出深圳大学的校门,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业之路。
 
风起鹏城,深大成就首次创业
 
1989年,唐俊京和双胞胎弟弟从执信中学分别被保送到深圳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和中山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两兄弟同时被保送,在执信中学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唐俊京的父母希望兄弟俩学医,但兄弟俩对医学都兴趣不大。然而看到当年最受欢迎的经济专业时,两兄弟都眼前一亮,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经济方向。据唐俊京说,当时开设国际金融专业的高校全国只有两所,深圳大学是其中一所,在当时属于新兴领域,好奇心的驱动与探索新事物的求知欲,最终选择被保送到深圳大学的金融贸易系(1997年与原经济系和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联合组建成经济学院)国际金融专业。
 
与一般高考生不一样,深大的保送生需要提前两个月到达校园进行集训。1989年的6月,在潮热的仲夏里,空气中洋溢着荔枝的甜味,唐俊京揣着400元的生活费只身来到了深圳大学。那时候,从广州到深大需要办通行证,坐两三个小时的绿皮火车抵达罗湖区后,还要再挤1个多小时的中巴车,经过一片烂泥地才能到达彼时属于郊区的学校。
 
深大的提前集训是当时别的学校都没有的。集训的课程包括英语、计算机、网球等多种课程,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学识,还能增加学生的技能。这些课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他们接触到很多新鲜的领域。任教的老师都十分优秀,由外语系的系主任任教英语课。短短的2个多月集训期,让他感受到深大满满的人文关怀,也让他从内心对深大四年生活充满了期待。正式开学之后,唐俊京惊讶地发现,虽然深大开办才6年,但当年就读深大的本系同学个个藏龙卧虎,不仅有许多全省最顶尖中学的保送生,还有众多标准分在800分以上的同学(全省前2%),甚至当年的广东省高考状元也来了。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他与弟弟萌生了兼职赚生活费的想法。担任教室管理员,可获得一个月30元的报酬,这对当时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校园做起了推销磁吸电话本的生意。“第一笔‘大生意’来自深大书亭的采购,那时候的书亭是由学生自主经营的,磁吸电话本属于既新潮时尚又方便实用的物品,而且单价也不贵,特别适用于学生群体。看准了这一点,我便以每本2.5元的价格出售了50本给书亭,从中赚取了35元的丰厚利润。”唐俊京带着自信的笑容回忆着当时的情景,“深大书亭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单生意。当时刚大一军训回来,剪着很短的头发,皮肤晒得黑黑的,书店老板一眼就看出我是新生,拍着我的肩膀连番夸赞的情景,我到现在还清晰记得。”对于天生内向的他来说,陌生拜访是最大的挑战,“记得第一次去银行推销电话本时,那家银行的行长在二楼办公,一楼有保安,我当时在门外驻足了很久,趁保安不注意偷偷溜进去。到了行长的办公室门口也不敢敲门,在走廊里来回踱了10分钟才鼓起勇气敲响了行长办公室的门。”唐俊京回忆道。他的陌生拜访也终于得到了回报——这位行长被他打动了,订了一些电话本作为回馈客户的礼物。
 
1990年是两兄弟大学“创业”的第一年,他们共卖出8万多本磁吸电话本,占整个厂家销售额的1/8,工厂也因此破例给兼职的兄弟俩颁发了工作证,是工厂正式员工的身份证明。大学的四年期间,唐俊京开动脑筋,与弟弟跑遍珠三角寻找货源,陆续推销了挂历、台历和钥匙扣,承接了很多商务礼品的业务。兄弟俩分工合作,积极开拓,生意越做越大。“深大成就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谈及那段充满激情和富有梦想的时光,唐俊京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喜悦。
 


▲ 唐俊京磁吸电话本推销工作证及证明
 
学以致用,乘改革之风握新机
 
1990年初,我国资本市场借经济改革大潮拉开了序幕。当年年底,中国大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在12月初开始试营业,然而两市加起来的股票仅有13只。大家习惯去买国债或是国库券,对炒股还是陌生的。上交所开业第一天只完成了17笔股票交易。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唐俊京紧紧抓住了股票市场这个不可错过的学习机会。1990年,深圳证券公司的股票行情还是写在黑板上。在那个电视机还没有广泛普及,互联网还不知为何物的年代,收音机的股市财经电台成为追踪股票行情的重要工具。有一次上课,唐俊京和几个同学躲在课室的最后一排凑着耳朵追当日的股票行情,结果被授课老师发现了。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并没有批评他们,反倒在课后鼓励他们,认为他们炒股票是不错的实践,还跟他们聊起了股票行情,教他们如何分析和选择股票。还提醒他们,股票点评员有自身的观点与立场,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正确,甚至有误导性,需要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模型。
 
当年的股票还是实体票据,买卖股票需要从深大骑自行车去南油的证券交易部排队交易。1992年,深圳向社会公众发行面值5亿元的新股,很多人拥到深圳的壮观场面,唐俊京至今记忆犹新。“当时认买新股,是需要用身份证来认购的,每张身份证只能认购1张抽签表。”为了能够认购更多的抽签表,唐俊京兄弟俩向亲戚朋友借身份证,甚至回到乡下,把全村身份证都借来了,一共收集了近400张身份证,带上表弟表妹及邻居的弟弟妹妹浩浩荡荡认购新股。谁料新股发售前的3天,证券交易所的门口已排起了认购的长队。虽然唐俊京也带着弟弟妹妹们早早去排队了,但由于认购的人太多,“唐俊京团队”在混乱中全都被挤了出来,最后个个空手而归。“学校的同学和老师也都在证券交易部门口排了几天几夜的队,但最后只有一个同学买到了,那个同学出来时发现自己的皮带都被挤没了。”这次波澜壮阔的新股认购,也载入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史册。经过这次生动的全民教育,中国股市飞速发展起来,在1992年迎来了第一个大牛市。
 
大牛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股市神话,所有股民都异常兴奋。但唐俊京意识到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高潮过后必有危机。在股市一片欢庆声中,唐俊京悄悄把资金从股市中撤出,投资亲戚的运输车队,避开了1993年的股市大跌。“毕业离校时,我到银行取出了大学期间赚的30万元现金,用蛇皮袋装着(当时通用钞票的最大面值只有10元),和同学一道拎着回广州,到广州火车站的时候,因为现金太沉了,麻袋的挽手都提断了。”唐俊京回忆说。
 
现在回想起来,唐俊京觉得学习炒股是那时最佳的“社会实践课”,深大开放包容、独立思考、学以致用的精神,与当时内地的众多高校有很大不同,这种精神像一颗种子埋在了唐俊京的心间,在他日后的创业路上生根发芽。正是这份开放包容的育人理念、自由创新的办学探索,让深大成为一片充满养分的沃土,培育出了众多涌入创业洪流的佼佼者,也培养了改革开放时代下市场经济中最敢想敢拼敢闯的弄潮儿。
 
敢拼敢闯,踏连续创业征程
 
199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53万人,本科毕业生俨然“天之骄子”,国际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成为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行业争相抢夺的对象。当时,深大在全国率先取消毕业生包分配制度,改为就业指导,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唐俊京仍清晰记得,当时班上一共只有30多位同学,每个人手上至少有三四个不错的录取通知书。尽管有多家银行及跨国公司向唐俊京伸出橄榄枝,但经过仔细思考和分析,他觉得有很多单位是一进去就已经能清晰看见自己退休时的模样的。心有不甘的唐俊京在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最终放弃了手上几个金融行业的录用通知,与弟弟一起“创业”去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创业”这个词还没有出现,创业者被视为小商贩,“不务正业”。这样的选择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大家都觉得进银行、国企才是正途,到手的“金饭碗”都不要,实在太可惜了。庆幸的是,他们的父母都非常开明,没有反对他们“不务正业”,即使在创业低谷甚至破产后也始终支持,从未抱怨。
 
凭着大学时候赚来的30万元,唐俊京与弟弟同来自中山大学的同学一道,开启了连续创业之路。他们创业的第一家公司是广告公司,服务宝洁、高露洁和百事等世界500强外企,起点颇高。经过了两年多的积累,他们不甘心只为跨国企业服务,希望能开创自己的品牌,于是进军食品行业,转行做膨化食品。根据小朋友爱玩的天性,他们生产了一款带有玩具的食品,凭借积累起来的营销经验以及在大学期间扎实的经济知识,这款带有“奥乐圈”的零食一炮而红,迅速在全国铺开,第一年营业额就达1400多万,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设了分公司和办事处,成为当时百事食品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公司风头一时无两。那时距离他们大学毕业仅3年。然而好景不长,跟风的产品一拥而上,市场饱和,导致公司销量急转直下,出现严重亏损。2年后,他们只能关闭湖北的厂房,负债近百万,狼狈地“逃”回了广州。第二次创业以失败告终。唐俊京提到,这次的创业失败对他的打击很大,但同时也让他明白,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要比在成功中学到的多得多。在深大求学期间锻炼出来的抗压能力和韧性,很快让他从创业失败的低谷中走出来。深大敢想敢拼敢闯的精神融进了他的骨子里,带着这股劲头,决定与创业伙伴们再创一番新事业。
 
▲ 唐俊京首次创业公司及第二次创业的公司
 
唐俊京想起自己在大学期间曾经做过家教,经常帮父母朋友的小孩补课,辅导的学生还考上了中山大学。这促成了他们开办补习班的想法。1997年,他们在广州农林下路小学一个空置的课室开设了一个名为“卓越”的补习社。卓越二字寄托着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前来补习的学生能够变得卓越,也希望补习社有一天能够成就卓越。
 
卓越刚刚起步的时候,他们连印宣传单的钱都没有,只能向弟弟的女朋友借了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市场上的补习班大多是以退休老师开“家庭作坊”的方式经营,而卓越的经营运作方式和其他补习班很不一样。他们邀请名校的老师来代课,有意识地针对重点中学的家长进行推广,并将补习班定位为“期末冲刺班”。定价还比同行低一大截,单科补习一个月只需几十元,极具吸引力。除了经营运作差异化外,他们对学生家长的服务也一点不马虎。由于第一次创业是做广告的,因此他们对制作卓越的宣传单十分重视,排版都由唐俊京亲手绘制,字句经过不断斟酌。当大家的传单使用油印纸的时候,他们选择成本贵几倍的胶版纸,更能凸显他们的用心,也更能吸引学生和家长的关注。
 
卓越创办之初就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某种意义上受到深大“以生为本”的理念启发。谈及深大“以生为本”的理念,唐俊京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在收到深大录取通知书不久,系主任章杏英老师亲自带着几位干部专程从深圳赶到广州家中家访的情景。“那时候,我与弟弟正在洗衣服,老师们的到来把我给吓到了,不论过去、现在,大学老师家访是非常罕见的。老师们不仅仔细了解我的学习情况以及我们家庭的情况,也详细介绍了深大的发展,提醒我为将来的学习做好准备。现在回想起来,感动远比吃惊来得更为深刻。重视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发展,是深大给我的第一印象。后来创办卓越时,我也一直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贯穿在办学理念之中。”
 
正是在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引领下,创立初期的卓越,便首创学生评价老师的方式。老师上完每期课后,马上发调查问卷给学生,了解学生上课的情况和喜欢的老师类型,以及每位老师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帮助老师成长。同时也开创了补习机构召开家长会的先河,充分聆听家长的需求,做好家校配合,携手帮助孩子们成长。这些做法今天看来很普通,但在20世纪90年代,都是开创先河且被学生和家长高度认可的。
 
▲ 卓越教育三位创始人亲力亲为做好教学服务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