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服务 文化服务
数字时代不过是刚刚开始
作者:聂震宁 来源:改变,从阅读开始:阅读与时代变革 责任编辑:kysia 2023-06-13 人已围观
从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来看,数字时代不过是刚刚开始。
而出版业、阅读界的数字化发展更不过是在尝试着开始。因而,此时奢谈出版已经进入数字时代,轻言数字出版骄人成绩,似乎都为时尚早。倘若以此来确认数字出版模式,大肆散布一切出版都将无纸化的舆论,不免太过轻率。
有两个最主要的数字可以看出问题来。2013 年数字出版与传统图书对应的电子书(含网络书)全国销售收入仅为 38亿元人民币,而图书全国销售则为 770 多亿元人民币。而且,全国图书销售近十年来一直都是正增长,并不像报纸期刊,一直呈两位数下降的趋势。当然,我们不是说图书出版一定还会全面停留在纸介质时代。说出版和阅读已经进入多介质多渠道传播时代还是符合事实的吧。
我们说出版业、阅读界的数字时代不过是刚刚开始,更重要的理由是,数字出版和阅读的经营管理目前还远未成熟。
先拿出版业来说。作为出版最基础的版权使用和管理,数字出版行业就明显混乱无序,远不是一个成熟行业的模样。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包括技术手段、授权模式和保护体系等)是混乱的,现有法律对于数字出版版权问责是明显的滞后,数字出版版权授权不规范,违规违法操作比比皆是,而追究机制尚未形成。又譬如,网络出版优质内容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用户上传内容已造成数字出版内容泛滥、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严重缺乏优质内容,而且优质内容也很难脱颖而出,不仅有害于数字产品品牌的创建与打造,更重要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行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机制,只能表明这个行业还不成熟。再譬如,数字出版缺乏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 。数字出版领域的技术标准是一个长期的难题,电子书没有行业通用标准和格式,格式不统一早已是行业之痛。方正的 CEB、超星的 PDG、书生的SEP、阿道比的 PDF、万方数据的 PDF、知网的 CAJ,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格式,互不兼容,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和行业内重复生产。再有,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监管难度太大,社会的信任度明显很低。如此等等,要迎来出版业“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还要做很大的努力。
再看阅读界。尽管人们欢呼移动互联网给国民带来了自由、便捷、节约的阅读生活,然而数字阅读着实也在产生诸多隐忧。一是阅读习惯和支付习惯有待矫正。人们在网络阅读中的免费心理、免费习惯已经被培养形成,不劳而获的阅读文化也部分形成,需要逐步调整矫正,否则不利于原创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二是数字阅读效率有待提高。人们在进行数字阅读时,注意力会受到跳动的广告、即时信息的提醒等一些与阅读不相关的东西干扰乃是常事。久而久之,这将使人丧失阅读深奥复杂内容的能力,阅读愈发变得浅薄。在习惯了上网浏览、看微博、发微信后,许多人发现自己已经难以阅读大部头的书籍,哪怕是甘之如饴的小说,如今也读不下去了。阅读学认为,资讯阅读只是浅阅读,杂志阅读可谓中度阅读,图书阅读才是深度阅读。目前的现实是,浅阅读呈弥漫性、习惯性,中度阅读基本上已经被自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挤掉,深度阅读正在陷入买而不读的尴尬 — 据说不少人在京东、当当这些网店超特价时哗哗下单,书送来后翻一翻却束之高阁。三是数字阅读的浅阅读倾向,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人们习惯在智能手机上阅读内容,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功利化和快餐化的倾向。碎片化的阅读让人们看似获取了很多信息,可是这些信息大都内容偏浅、篇幅偏短,往往在阅读之后就被读者抛到九霄云外。
而出版业、阅读界的数字化发展更不过是在尝试着开始。因而,此时奢谈出版已经进入数字时代,轻言数字出版骄人成绩,似乎都为时尚早。倘若以此来确认数字出版模式,大肆散布一切出版都将无纸化的舆论,不免太过轻率。
有两个最主要的数字可以看出问题来。2013 年数字出版与传统图书对应的电子书(含网络书)全国销售收入仅为 38亿元人民币,而图书全国销售则为 770 多亿元人民币。而且,全国图书销售近十年来一直都是正增长,并不像报纸期刊,一直呈两位数下降的趋势。当然,我们不是说图书出版一定还会全面停留在纸介质时代。说出版和阅读已经进入多介质多渠道传播时代还是符合事实的吧。
我们说出版业、阅读界的数字时代不过是刚刚开始,更重要的理由是,数字出版和阅读的经营管理目前还远未成熟。
先拿出版业来说。作为出版最基础的版权使用和管理,数字出版行业就明显混乱无序,远不是一个成熟行业的模样。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机制(包括技术手段、授权模式和保护体系等)是混乱的,现有法律对于数字出版版权问责是明显的滞后,数字出版版权授权不规范,违规违法操作比比皆是,而追究机制尚未形成。又譬如,网络出版优质内容缺乏,同质化现象严重。用户上传内容已造成数字出版内容泛滥、良莠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严重缺乏优质内容,而且优质内容也很难脱颖而出,不仅有害于数字产品品牌的创建与打造,更重要的问题是,作为一个行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机制,只能表明这个行业还不成熟。再譬如,数字出版缺乏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 。数字出版领域的技术标准是一个长期的难题,电子书没有行业通用标准和格式,格式不统一早已是行业之痛。方正的 CEB、超星的 PDG、书生的SEP、阿道比的 PDF、万方数据的 PDF、知网的 CAJ,各自都有自己的一套格式,互不兼容,导致用户必须使用不同的阅读器,增加了用户阅读的成本和行业内重复生产。再有,数字出版内容资源监管难度太大,社会的信任度明显很低。如此等等,要迎来出版业“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还要做很大的努力。
再看阅读界。尽管人们欢呼移动互联网给国民带来了自由、便捷、节约的阅读生活,然而数字阅读着实也在产生诸多隐忧。一是阅读习惯和支付习惯有待矫正。人们在网络阅读中的免费心理、免费习惯已经被培养形成,不劳而获的阅读文化也部分形成,需要逐步调整矫正,否则不利于原创作品的生产和传播。二是数字阅读效率有待提高。人们在进行数字阅读时,注意力会受到跳动的广告、即时信息的提醒等一些与阅读不相关的东西干扰乃是常事。久而久之,这将使人丧失阅读深奥复杂内容的能力,阅读愈发变得浅薄。在习惯了上网浏览、看微博、发微信后,许多人发现自己已经难以阅读大部头的书籍,哪怕是甘之如饴的小说,如今也读不下去了。阅读学认为,资讯阅读只是浅阅读,杂志阅读可谓中度阅读,图书阅读才是深度阅读。目前的现实是,浅阅读呈弥漫性、习惯性,中度阅读基本上已经被自媒体和微信公众号等挤掉,深度阅读正在陷入买而不读的尴尬 — 据说不少人在京东、当当这些网店超特价时哗哗下单,书送来后翻一翻却束之高阁。三是数字阅读的浅阅读倾向,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人们习惯在智能手机上阅读内容,呈现出碎片化、娱乐化、功利化和快餐化的倾向。碎片化的阅读让人们看似获取了很多信息,可是这些信息大都内容偏浅、篇幅偏短,往往在阅读之后就被读者抛到九霄云外。
很赞哦! ( )
上一篇:“互联网 +”或者“+ 互联网”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