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教育事业 > 教育综合 教育综合

扫码关注

“深圳速度”——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作者:林良展 来源:《深圳历史文化——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走进课堂实践研究》 责任编辑:Gangan 2023-03-29 人已围观

设计:林良展、金谷榕执教:金谷榕
 
【教学目标】通过了解“深圳速度”的由来,了解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
 
【教学方法】故事复述和表演法。
 
“那时的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四处破烂。很多建筑公司看到这样的现状后都走了,唯独我们留了下来。”原江苏省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一公司(后更名为“江苏华建”)的项目负责人孙秀峰如今已82岁高龄,虽然已时隔30多年,但当年深圳建设火热的场面,对老人来说,一切都历历在目。
 
1982年的春天,响应大特区建设的召唤,江苏华建首批100多名工人,从古运河畔的建筑之乡扬州踏上了这片热土。
 
一天,孙秀峰接到了一个深圳市政府打来的电话,接下了承建2栋24层湖心花园大厦工程的任务。“就在签约时,该工程的香港投资方姓廖的老板,在众人面前向我们提出挑战,比赛谁的工程先完成。”
 
原来,对方是一家香港建筑公司,同时正在承建深圳另一个同期开工的33层高楼,对于湖心花园大厦交给江苏华建,廖老板多少有些不情愿。
 
孙秀峰回忆说:“虽然当场接受了挑战,但其实心里却很没底。”
 
要知道对于当时的华建工程队来说,别说是24层的高楼了,就是6层以上的楼房也从没建过。而香港高楼建设水平已达到7天一层的世界级速度。
 
“为了鼓舞士气,我们在驻扎的地方搭起了草棚,连夜点着煤油灯开会动员:拼上老命也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确立这样的信念后,华建人将满腔豪情转化为“不怕苦、不怕累”的拼劲、闯劲,“每年夏天,深圳多雨,人家休息,我们顶着风雨上,吃住都在工地。”
 
在不少企业仍在实行“大锅饭”时,华建便开始实行多劳多得的承包责任制。孙秀峰说,工地上一名脚手工技术好、速度快,一个月的工资核算下来800元。当时内地工人的月工资是30元,深圳同行是200元,800元的工资是内地的20多倍。核算人员请示这么高的工资要不要打折,最后领导层商量后一致决定全额发放:800元!
 
“这在工人中产生了轰动,形成了争着干、抢着干的热潮。”孙秀峰回忆,当华建工程封顶时,和他们叫板的香港建筑队才建到第10层。
 
工程进入标准层施工以后,湖心花园大厦连续3层均保持了6天一层的速度。
 
1982年10月23日,深圳建委高层施工指挥部的孙来璧工程师到附近工地检查施工情况,听说对面湖心大厦工程好像不到一个星期就上一层。他随即就到湖心大厦工地,立即要孙秀峰把施工日志给他看。他一看连续3层都是6天一层,二话没说就打电话向深圳市副市长罗昌仁同志汇报。罗副市长又向分管的深圳市委副书记周鼎同志汇报。
 
第二天是星期天,周鼎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邀请孙秀峰向深圳所有的处级以上干部介绍施工经验,并要求全市各单位向江苏华建学习。
 
1983年3月20日,湖心花园大厦正式封顶,创下了5.2天完成一层主体结构的建设速度,比合同工期提前了1个多月竣工。
 
20世纪80年代初,深圳满城都张贴着“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海报,可是在湖心花园大厦工地上张贴的却是“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
 
“当时,在深圳已开工的高层,没有一个地基承台不裂缝。为了证明我们的速度是有质量保证的,解决承台裂缝问题就成为绕不过去的坎。”孙秀峰回忆,技术人员翻遍了能买到的书籍,针对书上理论一一对照研究,终于找出了裂缝产生的缘由。原来,由于混凝土内部温度高达80摄氏度,而外界温度只有20多摄氏度,“内外温差只要相差23摄氏度以上,承台就会产生裂缝”。
 
找到原因后,华建很快提出了技改措施。在承台验收检查时,深圳市质检部门以及竞赛对手请来的技术人员,带着放大镜也没有找到裂缝。而此时,对手廖老板浇筑的第一个承台却到处出现了裂缝。孙秀峰表示,“正是有了质量的基础,我们树立了勇于赶超的信心。”
 
在大厦封顶的那一天,16个垂直仪从24层高大楼的16个角检测。
 
“当时国内标准是允许偏离8厘米,而结果显示,我们15个角是零偏离,只有一个角稍偏了2厘米。”这是继上次专题会议后,华建在深圳创造的第二波轰动效应。孙秀峰说,“楼房还没有交付,房子就早已销售一空。封顶那一天,几乎所有购房者都来参观。”
 
湖心花园大厦以质量、速度、工效、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经济效益六大指标综合得分97.1分的成绩首创深圳市高层建筑第一个全优样板工程,江苏华建的品牌从此一炮打响。
 
深圳国贸大厦可以说是深圳的一个地理坐标,是中国建成的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尽管高53层的国贸大厦,在高楼耸立的今天的深圳已不算是最高的一个。深圳国贸大厦从1982年10月至1985年12月29日共38个月即竣工,以3天一层楼创造了当时的“深圳速度”。
 
国贸大厦位于嘉宾路与人民南路交会处。她是诞生“神话”的地方,她的矗立本身就是“神话”。说起最早的建筑工程招标,说起3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说起那个春天声震天下的“南方谈话”,人们总会说起她。她曾是中国第一高楼,如今她在高楼林立中仍是需要仰望的里程碑。
 
深圳国贸大厦(国际贸易中心大厦),以最快3天一层楼的速度建成,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创造了建筑史上的新纪录。国贸大厦高160米,共53层,由中建三局一公司负责施工。
 
中建三局一公司运用自己独创的建筑新技术—滑模法,在随后的207天里,“滑”完了43层,平均4.8天一层,最快达到3天一个结构层。这一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被特区人赞誉为“深圳速度”!1987年,该工程荣获首届鲁班金像奖,次年又获国家银质奖。而“三天一层楼”成为享誉中外的“深圳速度”的象征,常被用来形容速度特别快,效率非常高。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