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教育事业 >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

扫码关注

高等教育:从无到有闯新路 从有到优攀高峰

作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来源:《新时代深圳精神》 责任编辑:chen 2023-01-19 人已围观


厚度篇:从“引入活水”到“良性循环”
 
体育比赛中,关系到一支球队能走多远的往往是球队的“板凳深度”,也就是人才储备。同样道理,正在高校教育发展路上“急行军”的深圳一边向上探寻科研的高度,一边向下积累人才的厚度。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有过著名论断:“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有“大师”坐镇的高校,才谈得上有底蕴、有眼界、有实力。2010年,深圳高校中仅有4名全职两院院士,而这个数字到2018年就变成了26名,其他类别的高水平人才同样呈爆发式增长。2017年11月28日,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时任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的汤涛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深圳本土培养的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正在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强强联合等办法,“积攒”高等教育的“人才家底”。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校园里,有一座实验楼低调无华,并不抢眼。但是这座楼里,却“藏”着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研究院——由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教授领衔的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由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教授领衔的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和由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领衔的计算生物研究院。其中,在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成立之初,切哈诺沃教授就提出了“协同发展”的理念。他说:“我们将会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整合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大数据、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资源,培养出懂得合理运用资源、有团队协作精神的跨学科研究型人才。”
 
为什么切哈诺沃教授相信能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找到“同道中人”?因为同在一栋楼里的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本身就形成了一个高度互补的“闭环”。三个研究院拥有不同的研究重点与研究方向,却又能相辅相成、互补互助。正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所言:“科学研究不是经过几年、十几年或者更长的一个周期就结束的,它需要传承性;而科研的传承性,则意味着教育的接力、人才的接力。”徐扬生认为,研究院落户高校、联合进行科研创新的模式对于深圳的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意义。
 
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高水平实验室在深圳高校“扎堆”,已经不是稀罕事。截至2019年年底,深圳已经建成的11家诺奖实验室中,有多家落户在高校。深圳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机构——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就“扎根”在南方科技大学。而深圳举办或者参与的4家广东省实验室中,深圳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鹏城实验室)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为主要依托单位;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深圳健康科学研究院为主要依托单位;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则由深圳大学牵头……深圳高等教育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已显露出“集聚效应”,高校也已成为深圳的“人才蓄水池”。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大湾区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深圳围绕建设国际科创中心,在技术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等领域不断深耕,围绕国家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设立多个基础研究机构和设施,逐渐形成了创新人才体系。而高校,就是这个人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点。
 
2020年1月出炉的“哈工大(深圳)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2月10日,该校2019届864名毕业生(均为研究生)中共有455人到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其中在深圳就业的人数为405人,占签约就业总人数的52.94%。从深圳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再将培养的人才反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深圳高等教育为城市的创新发展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
 
广度篇:从“各美其美”到“集群发展”
 
深圳高等教育的未来会是怎样的?2016年深圳出台的《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到2025年,高校达到20所,在校生达到25万人;3至5所高校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50名;一批学科全球领先;开放合作特色凸显……2020年,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计划招收第一批研究生;之前一直在广州“借住”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已启用新校区,首批2346名学生已入驻。一所新招生,一所“迁回家”,两所高校将使得深圳高等教育的“大家族”愈发欣欣向荣。此外,深圳正以高起点、高标准筹建深圳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深圳音乐学院、深圳师范大学等高校,深圳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布局将更加趋于优化、完整。
 
当高校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又摆在了深圳的面前——如何让争奇斗艳的“群芳”交相辉映出满园春色?深圳提出,以团块集群模式,加快推进高校集群发展,形成“一城多园”的办学格局,实现大学、产业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目前,深圳正在建设我国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这个过程中,被寄予厚望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与光明科学城两大创新“引擎”都与高校密不可分——
 
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所在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有科教机构创新载体350家,拥有深圳湾实验室、鹏城实验室两家省实验室,国家超算深圳中心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同时还有7所诺奖科学家实验室,超过4万名高等院校师生,校企联动正为企业创新突围不断输送强劲动能。而在光明科学城,也已布局了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等两所研究型大学。未来,这里大装置大项目尽显“科技硬核”,从高校到产业实现“沿途下蛋”,科学城洋溢着一派青春气息,更将成为创新创业的策源地。再加上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校齐聚的龙岗国际大学城,深圳高等教育的“集群效应”已初现规模。集群内抱团发展,互补共赢;集群外和谐共生,良性竞争……深圳高等教育要将高校各美其美的“独舞”跳成波澜壮阔的“群舞”。
 
“未来不是你要抵达的地方,而是你要创造的地方。”对深圳的高等教育而言,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之后,还要迈向新的高度——从优到精。
 
追求卓越的步履不停。险峰之上,无限风光。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