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医疗卫生 > 医卫综合 医卫综合

扫码关注

校本课程助力中医药文化科普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

作者: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和数据管理中心 来源: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第一期) 责任编辑:manman 2023-01-10 人已围观

摘要目的 通过总结中医药知识科普中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途径,助力中医药文化科普。方法 根据中医药文化传播特点,把握中医药文化精髓,结合义教类主题党日活动,医院、学校、研究生党员共同参与开发了适合深圳小学的校本课程。课程包括“中医故事”“中药”“功法”“急救知识”等专题,授课方式集趣味性、教育性、创造性于一体。结果 以医院研究生党员为主的中医药科普团队成功设计出校本课程,丰富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途径。中医科普班会课让小学生领略了中医特色文化,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以致用,推广普及中医药知识。结论深圳市中医院研究生党员为主设计的“走近中医药,健康伴我行”校本课程在中医药科普方式上有一定创新性,值得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科普;校本课程;研究生党员;医院
 
Abstract: Objective By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knowledge,to innovate the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and help its populariz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disse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grasp its essence, combined with the theme party day activities of righteousness education, the hospital, school and Graduate Party members jointly participat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uitable for Shenzhen primary school. The course includes topics such as stories of TCM, Chinese herbs, exercises and first aid knowledge. The teaching method integrates interest,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Results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was successfully designed by the TCM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eam mainly composed of hospital Graduate Party members, which enriched the way for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to enter the campus. The class meeting of TCM science popularization enable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characteristic culture of TCM, and professional medical postgraduates apply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promote and popularize the knowledge of TCM. Conclusion The school-based course "Approaching TCM, Health is with me", mainly designed by Graduate Party members of Shenzh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is innovative in the way of popularizing TCM, which is worthy of reference and promotion.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and Cultur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chool-based curriculum; Postgraduate Party member; Hospital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中医科普团队在既往成功举办主题党日活动的基础上,申请了以“杏林育桃李,岐黄校园行”为主题的义教党日活动,获得校级党日活动主题立项。项目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中医院)科教科、深圳小学共同承办;以校级课题项目活动为基础,中医药科普团队设计方案,进一步申请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课题,获科技厅立项资助。
 
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义教系列活动中,团队以“走近中医药,健康伴我行”为题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党日活动的成果。作为活动参与和主要负责人,本人从设计背景、开发目的、课程内容等方面做一总结讨论,望本次实践可丰富中医药进校园理论、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形式,助力中医药文化科普。

 
1  校本课程开发

1.1  课程设计背景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 (2016—2030 年 )》中提出,中医药文化知识发展繁荣有助于传承、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是符合发展战略规划、顺应时代潮流趋势的行动,把中医药知识加入中小学课程中是其一大突破 [1]。中医药文化中“仁、和、精、诚”等核心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内在统一性,这奠定了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基础;而走与知识、生活实践、新媒体相结合的模式可提高科普活动参与度,促进其广泛传播 [2]。同时,义教主题党日活动为研究生党员搭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是其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一环 [3]。

1.2  课程设计目的与意义
目的:中医药专题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中医药文化进入小学课堂,课堂上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医药,了解丰富多彩的医学生活,有助于在他们心中播下中医药的种子。通过医学生授课,可让学生在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时拓宽知识面,医院研究生党员在传播中医药知识的同时也可展现其风采 [4]。
意义:因当前中医药科普知识主要集中在中医病因学说、养生保健知识方面,对中医药历史、药食知识等方面涉及较少,故中草药、中医故事、功法类知识的科普,对扩展中医药文化影响有重大意义 [5]。基于当前国内中小学基础教育缺少中医药知识的基础 [6],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成员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积累了一定经验,希望能为解决当前缺乏推广宣传经验的科普现状提供一些思路。在中医药文化建设被赋予时代意义背景下,通过地方中小学科普项目等启蒙中医药教育,可使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得到拓展 [7]。


2  校本课程内容

2.1  知识目标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须秉承“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原则,以突出其独特魅力及在现代医学环境下的优势 [8]。结合授课对象初定为深圳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知识目标设置为:①普及中医历史文化,讲述中医药趣味故事,再现中医四诊方法;②讲述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中草药知识,介绍广东省道地药材;③教学中医推拿与功法,探寻穴位、健身功法作用;④科普医学急救基础知识,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2.2  过程与方法
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包括理论教学、情景模拟、课外互动等授课方式。科普方法与内容过于单一容易出现传播过程上的瓶颈,故遵循“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坚持以科普为中心,才能体现广泛、实效、互动等课堂性质 [9]。第一是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增加随堂互动,如中药“你画我猜”等环节。第二是创新课堂模式强化授课效果,如结合深圳小学的 3D 打印技术,让学生亲手制作草药模型,挑选常见草药后加深对中草药认识;情景模拟包括患者就医情景再现与功法练习。第三是注重室内与户外教学联动,课堂可延伸到户外,如到深圳小学开辟的中草药园实地接触中药。

2.3  课程内容
中医药科普须遵守实用性、共赏性、科学性三大原则 [10],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科普课程分为“中医故事”“中药”“功法”“安全急救”四个专题。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名字,加以专业临床知识为内容,适用于深圳小学学生。
专题一为讲好中医故事,包括:①中医认识人体与疾病的中医观点,发展历程、历代著名医家及著作;②中医趣味故事、成语,如“杏林春暖”“悬壶济世”“薏苡明珠”等;③在医院实际临床过程中所用的中医特色疗法,如“砭石疗法”,即用石头刺激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这一古老奇特的疗法能引起学生兴趣。
专题二为通过图片或者实物,分阶段开展中草药形状、气味、功效的认识过程,包括:①了解生活中常用的中药,如红枣、绿豆、生姜、莲子、山药等;②进一步普及道地药材这一观点,如广东省本土道地药材(广佛手、阳春砂、广藿香等)。
专题三为穴位与健身功法,包括:①从眼保健操中引出对穴位的认识,了解穴位作用;②了解推拿发展史,通过推拿手法的实操加深趣味;③习练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通过邀请家长参加功法的教学使其具有实践性。
专题四为医疗急救知识,内容为:①普及卫生常识之七步洗手法,趣味讲解食物搭配禁忌,防范食物中毒;②普及海姆立克、心肺复苏急救法步骤及动作要领。
 

▲表 1 深圳小学“走近中医药,健康伴我行”校本课程(每节课为 2 学时)

 
2.4  评定方式
多元评价,包括老师评、组内学生互评。记分方式:①以“A”“B”“C”的等级记分;②设置有奖问答。


3  讨论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内容的拓宽与延伸 [11],在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与兴趣的开发过程中,也应保留因地制宜的本土味 [12]。笔者及所在科普团队在校本课程设计中,基于“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大医精诚、医乃仁术、调和致中”的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以保证校本课程内容的准确性 [13]。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一方面凝练了中医药文化精髓,另一方面也是对医学知识的再整理,并且在实际过程中借助了微信公众号、报纸等媒体传播路径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播 [14]。
 
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科普工作者因有着较高素质、扎实理论、较强实践能力而易被大众接受和认可,由高校教师、医院医生、研究生党员组建而成的科普团队在师资资源上有独特优势,更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 [15]。中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党员通过参与设计校本课程,一方面是做好学生的本职,在学好中医内容的同时做一个文化传播者;另一方面,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创新党建模式也是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补充 [16]。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大背景下,专业型研究生基层党组织面临着组织功能、思想政治功能不全的问题,以义教形式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进而强化科普理念,通过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进程中,科普对象的精确定位至关重要。考虑到中小学生接受能力强的特点,以中小学为重点,让青少年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是当前中医药科普的主流趋势。在今后的科普活动中,通过义诊、电视讲座等继续教育形式让中医药文化走向最广大人民群众也是我们的目标 [17],当然,科普是循序渐进的,使中医药文化知识惠民工作落到实处也是以后的追求 [18]。一项基于全国地区的中医药科普现状大范围调查显示,有 41.76% 的人未将学习到的中医药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这可能与缺少专项科普教材等相关。针对不同人群编写出合适的基础教材作为中医药知识科普体系的一部分 [19] 是其解决方法,解决统一教材缺乏的困难须在以后科普实践中集思广益。
 
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是科普团队在中医药文化创播过程中的一次创新尝试,有助于高校“双一流”思政管理工作 [20],且希望这一实践能给以后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参考。但不可忽视的是医药科普团队大多由临床型硕士研究生组成,部分成员面临着科室轮转、科研论文撰写等问题,如何协调时间以投身科普是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作为非师范类授课成员,在课程实施、授课技巧上也面临着困难。如何在接下来的科普实践活动中发挥中医药文化教育作用,如何做好科普平台建设,如何创新科普形式是我们进一步要探索的内容 [21]。在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行动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做好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在科普活动过程中面对困难时集思广益,如在专题四急救知识的普及中,寻求医院内急诊专科医生的帮助,请院内医生、老师把关,一起参与到科普活动中来。笔者相信秉承理论实践相结合之理念,通过实际授课效果调整实施方法,可进一步积累科普经验,如此共奏大众科普之声!


参考文献
[1] 桑滨生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 年)》解读 [J]. 世界科学技术 - 中医药现代化,2016,18(7): 1088-1092.
[2] 刘新鸥,申俊龙,沈永健 . 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及传播模式分析 [J]. 中医杂志,2016,57(10): 811-814.
[3] 白璐,叶海勇,杨伟吉 .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医学研究生核心素养研究 [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9): 20-22.
[4] 吴荣华,杨露露,孟晓伟 . 大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J]. 亚太传统医药,2018,14(12): 6-8.
[5] 艾青青,兰志琼,李倩,等 . 我国中医药科普的发展现状研究 [J]. 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3): 3-7.
[6] 李赣,胡鸿毅,何文忠,等 . 高等中医院校面向青少年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实践与策略 [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4): 5-8.
[7] 宁静 . 中医药文化建设现状与创新研究 [J]. 中医药导报,2017,23(10): 28-29.
[8] 傅文第 . 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实困境与对策选择 [J]. 中国医药导报,2018,15(31): 119-123.
[9] 谭健成,杨志敏,宾炜,等 . 基于“12448”模式的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机制探讨 [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35(5): 460-463.
[10] 梁田田,靳琦,谭巍,等 . 中医药科普知识微信“10 万 +”文章内容分析 [J]. 中医药导报,2018,24(15): 22-26.
[11] 廖书庆 . 将身边的地理资源“活化”成校本课程——以“苏州西郊主要地质地貌资源”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J]. 地理教学,2019,(17): 41-44.
[12] 李臣之,王虹 . 校本课程开发的本土味 : 逻辑、空间与限制 [J]. 课程·教材·教法,2016,36(01): 28-34.
[13] 郑南,孙丹,邸维鹏,等 . 关于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性思考 [J]. 中医药导报,2019,25(10): 16-18.
[14] 司建平 . 三级架构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策略分析 [J]. 中医学报,2015,30(3): 389-391.
[15] 张书河,张秋镇,薛暖珠,等 . 基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中医药科普平台实践与思考 [J].中医药导报,2019,25(10): 13-16.
[16] 赵璠,陈雁 .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基层党组织功能建设的现状与对策分析——以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为例 [J]. 科教导刊(下旬),2019,(4): 95-96.
[17] 张安然,徐彩云,张卫平 .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双向模式构建与实践——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J].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1): 101-103.
[18] 辛哲,闫海军,张喜彬,等 . 中医文化惠民思路研究 [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7): 126-128.
[19] 谭巍,高莉敏,殷晓月,等 . 2014 年全国中医药科普情况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7): 3118-3123.
[20] 朱磊,许能贵,罗向晗,等 . 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助力双一流建设的分析与思考 ——以广州中医药大学推进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为例 [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3):417-420.
[21]李中正,贾元斌,朱重政,等 . 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关于文化认同的思考 [J]. 时珍国医国药,2016,27(10): 2548-2549
 

本文作者:刘林华 ,范小洪 ,刘禹翔 ,袁伟渠 ,郭蓓宁,张伟健 ,陈智慧 ,曾慕煌
第一作者:刘林华(1994—),男,在读博士,住院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慢性病肝病研究。电话:19928752094。E-mail:20202110196@stu.gzucm.edu.cn。
通讯作者:刘禹翔(1974—),女,硕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热病等急性病研究。电话:0755-88359666。E-mail:gsjlyx111@163.com。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