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文旅 >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扫码关注

《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 后记

作者:张一兵 来源:《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 责任编辑:yezi 2023-09-11 人已围观


如果有机会,要在夜晚去一趟大鹏所城。

彼时,所有探出街道的纪念品商铺都关门收摊,屋宇间裸露出潮湿的青砖石板,昏黄街灯悬照幽幽小径,路消失在光的尽头,却四通八达,连接着山、海、仓库,或是练兵场。不同于白天游人如织的熙攘,夜晚,这座老城吐纳出积攒600年的静谧,环绕在前庭后院,穿梭其中,仿佛一转头就能跨过层层叠叠的时间,一脚迈进八方将士南下莞惠,立所城、镇海防的明隆庆年间——

那一夜也是如此静谧,二更之后,城里一位谭姓庙祝循例起身添香油,朦胧间远远望见海岸,竟有倭寇登陆!所城本意御守,城中军即民,民即军,谭公见势立即通知守城官兵,而后敲钟御敌,惊醒全城屯军兵眷。千钧一发,刀出箭射,445年前的烽火仿佛就在眼前,将领士卒、老弱妇孺共力奋战,给倭寇以迎头痛击,终保住所城民众之安危。而这位谭公,却在护卫战中牺牲,人们因此在城内修建“谭公庙”缅怀这位长者。此座谭公庙至今还伫立在所城外一公里的大亚湾海澳边,占地面积约20平方米,背靠青山,面临大海,守护着这一方土地。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鹏古城声名远播,前来一探华夏大地东南海角“守御千户所”风采的人,络绎不绝。但只有在夜晚,它才更容易对活在这个时间维度的你我,讲述从前的故事。

这或许是一座古建筑最具魅力的时刻。

深圳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建筑,远不止大鹏所城一家。当阅毕全书、翻到本页时,你肯定明白了我的意思。不计其数的围屋、围村、民居、祠堂、炮楼、寺庙、书院、塔桥等像藏宝图上的宝藏一般散落在深圳的各个角落。它们有些被当作文物妥善保护,对游人迎来送往;有些破落在城市边缘的某个村角,路过的人只会投去匆匆一瞥。于当代人而言,遗落的古建筑或许只是路过那一眼、参观的一天,最多,在其中改造而成的旅社里住上一夜,已是体验与认知的极限。但对建筑本身而言,存在,则意味着几百个春秋、数十万个日夜的重复考验,它们记录着自己被设计、建成的时代里,人们对一栋房子的基本需求,记录着主人的道德、智慧、审美与企望,更记录着在滚滚时间洪流中,无数后人对它的加固、修葺、改造乃至重塑。最直接的,它们记录着地球上这个坐标点所拥有的一切自然元素,雨水、温度、植被、昆虫,这些信息,在每一栋老建筑上都能读到,一目了然。

人是活在四维里的生物,第四条维度,名叫时间。但多数时候,超出个体生命所能经历的时间,仅仅是存于我们脑海的一个概念,一种想象。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看到了2015年的斗转星移、花木荣枯,深圳平安银行大厦从修建到封顶。但当普通的个体希望看到两三百年前类似的景象,除了翻阅古书画这样的“间接认知”,以肉眼重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唯一的,同时也是普通人得以实践的办法,是观察“当年”留下的古建筑——比如大鹏所城,比如每一座《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所记录的建筑物。它们为所有前去探望的普通人,提供了代入“古人视角”、重回历史现场的权利与可能。

而这些,正是《深圳风物志》策划团队最初将“传统建筑”选入丛书的所思所想。

不同于一河之临的香港,甚至不同于另外三座国内“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在深圳,人们较少见到以本土文化、民俗风物为主题的出版物。正因如此,每一位参与编写《深圳风物志》的老师、同仁都希望创造出一套类似《香港方物志》(叶灵凤著)那样,用平实生动的方式讲述本地历史、习俗、美食、建筑、自然生态等各类本地文化故事的作品。

对考古专家们而言,古建筑是珍贵的文物,首先应做好不可移动遗产保护与记录的工作,在这一点上,本书主编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的张一兵老师为深圳留下了海量的珍贵记录:过去三十年里,张老师在深圳拍摄了近20万张古建筑图片资料,几乎每座建筑都做到实地勘测、绘结构图,其中不乏在城市化进程中,彻底倒塌、消失的屋宇,张老师都在它们隐没前留下了最后的第一手资料。可以说,因为有他,才能有这本书。

而作为出版人,构思本书的南兆旭老师则企望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市民,通过阅读《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发现这些近在咫尺的传统建筑,了解它们、看望它们,感受它们,从而保护它们。说得实在一些,在所有体验历史、拓展人生宽度的方法中,这一种的成本,或许是最低的。而在我们关注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发现了、了解到,从而更加热爱我们所处的这片看似年轻,实则早在七千年前就有祖先居住的土地——这里是深圳,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家。

《深圳风物志》这套书从2014年初策划构思,到2016年11月第一辑正式出版,历时两年多。作为几乎历经全程的策划编辑,我谨代表出版方海天出版社与策划方越众文化传播,对所有参与、帮助的人,致以最诚挚、最深沉的感谢,他们是:
廖虹雷  《深圳风物志·风土人情卷》与《民间美味卷》作者,深圳市本土文化艺术
张一兵   《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编著者,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馆员
黄  玲    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主任
蔡惠尧    深圳市博物馆副馆长,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
刘智鹏    岭南大学香港与华南历史研究部主任
乔迅翔    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苏  勇   《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编著者
郭  梦   《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编著者
葛  琳   《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编著者
曲  文   《深圳风物志·传统建筑卷》编著者
余  涛   《深圳风物志》第一辑装帧设计总监,深圳市汇菁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主理人
刘  洋   《深圳风物志》第一辑装帧设计师
邝雅晴   《深圳风物志》第一辑装帧设计师
姜  莹   《深圳风物志》第一辑手绘指导,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
苏东韩   《深圳风物志》第一辑手绘师
林嘉敏   《深圳风物志》第一辑手绘师、装帧设计师
廖志聪   《深圳风物志》第一辑手绘师
李树深   《深圳风物志》第一辑手绘师
曹子器   “深圳风物志”标题题字,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书法与篆刻专业硕士
韦洪兴    摄影师(大万世居)
马双丽    摄影师(永兴桥)
陈武远    摄影师(环水楼
《深圳风物志》第二辑目前正在策划筹备,因为卷本主题尚未最终确定,如果你有好的想法,可以与我们交流、讨论(hxtianbb@163.com)。
最后,感谢你成为我们的读者。在这个快速而浮躁的时代,你是特别的。

研究会会长

系专业教师

黄晓天         
《深圳风物志》第一辑策划编辑
2016年7月于深圳银湖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