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冯刚毅:深圳滋养了我的艺术人生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08 人已围观
▲ 口述者:冯刚毅
口述时间 :2019 年 1 月 18 日下午
口述地点 :深圳市政协会议厅
口述时间 :2019 年 1 月 18 日下午
口述地点 :深圳市政协会议厅
冯刚毅
1947 年出生于广州,粤剧名演员,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深圳市粤剧团领衔主演、副团长,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政协第三届委员。
我最想说的话就是感恩深圳。
30 年前,我首次拿到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广东粤剧界摘“梅”第一人。12 年后,凭借《驼哥的旗》,我“梅开二度”,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当时是广东地区唯一一个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的人。
这些成就都得益于深圳。因毗邻香港,深圳粤剧有许多创新之处,比如很早就形成了传统戏与现代戏结合的创作特点,并结合时代创作出《情系中英街》等粤剧。同时,时任深圳市委领导很重视粤剧发展,我们去香港演出,他们专程送我们,还开座谈会探讨演出情况。我是深圳培养出来的艺术家,如果没有深圳这种环境,就没有我现在的成就。
冯刚毅:深圳滋养了我的艺术人生
壹
因为喜欢唱戏,我从惠州博罗县辗转到了宝安县。当时宝安县环境艰苦,但我乐此不疲,唱戏成为我生活的重心。
从博罗县到宝安县只为唱戏
我出生于广州,因为妈妈在中山黄埔镇当教师,我便在那长大。那时,姐姐是文工团的花旦演员,我经常去看戏,也因此爱上唱戏。13 岁那年,我第一次穿着戏服登台演出,虽然没有一句对白,但心里特别激动。16 岁那年,博罗县粤剧团到中山黄埔镇演出,刚好缺人,就把我招进了团。
刚进粤剧团时,因为我又瘦又小,被大家唤作“阿细”。那时候唱戏的人,男的都想唱武生,高高大大,很威猛。我一开始也憧憬去唱武生,但因为我体形瘦小不适合,所以转型唱小生。
那时每天除了演出,剩下的时间我全用来练功。摸、爬、滚、打,琢磨唱腔,“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我一点都不觉得苦。
后来没多久,剧团被合并,听闻有些人员要被辞掉,我正暗自担心自己的前途。恰好从宝安县粤剧团来了个吴老师,他找到我,问我想坚持演戏还是改行,我当然想演戏。所以在 1965 年,我又幸运地被调来宝安县粤剧团。
当时的宝安县是边防地带,相比珠三角内陆地带,宝安县算是比较贫穷的。但我不在意,我觉得只要能在粤剧团学习就够了。当时粤剧在宝安县很流行,观看粤剧演出基本上是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宝安县一部分人讲客家话,一部分人讲粤语,所以许多人都喜欢听粤剧也听得懂,我们粤剧团每年都会去宝安下面的每个村表演。
每日苦练嗓子为日后打下基础
1970 年,宝安县粤剧团解散,大部分演员被分配到砖厂、酒厂、糖厂等企业劳动。我则被调到宝安县宣传队,宣传队的主要工作是表演歌舞。彼时全国都在推动表演现代戏,于是宣传队让我演现代京剧《沙家浜》,我演郭建光这个角色。因为京剧调子非常高,我得练嗓子。
那时,我们附近有个工人文化宫,我每天早上都去练嗓子。最早的一天,我凌晨 4 点出门,结果一看表,发现来早了,其实才 1 点,那时天都没亮,我就站在门口继续练习。现在回想觉得很值,也很难忘。当时很多演员的基本功、唱功都比我好,我唯一的特长就是嗓音比较特别,唱腔跟别人不太相同。许多同行都问我怎么做到真嗓子和假嗓子结合,还结合得那么好,其实正是那段练习经历让我掌握了发声方面的技巧。
那年我 23 岁,年纪不大。上台彩排《沙家浜》时,我站在台中间,紧张得连腿都发抖。所幸努力有了回报,正式表演那天,我很好地完成了演出,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1947 年出生于广州,粤剧名演员,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曾任深圳市粤剧团领衔主演、副团长,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政协第三届委员。
我最想说的话就是感恩深圳。
30 年前,我首次拿到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广东粤剧界摘“梅”第一人。12 年后,凭借《驼哥的旗》,我“梅开二度”,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当时是广东地区唯一一个两次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的人。
这些成就都得益于深圳。因毗邻香港,深圳粤剧有许多创新之处,比如很早就形成了传统戏与现代戏结合的创作特点,并结合时代创作出《情系中英街》等粤剧。同时,时任深圳市委领导很重视粤剧发展,我们去香港演出,他们专程送我们,还开座谈会探讨演出情况。我是深圳培养出来的艺术家,如果没有深圳这种环境,就没有我现在的成就。
冯刚毅:深圳滋养了我的艺术人生
壹
因为喜欢唱戏,我从惠州博罗县辗转到了宝安县。当时宝安县环境艰苦,但我乐此不疲,唱戏成为我生活的重心。
从博罗县到宝安县只为唱戏
我出生于广州,因为妈妈在中山黄埔镇当教师,我便在那长大。那时,姐姐是文工团的花旦演员,我经常去看戏,也因此爱上唱戏。13 岁那年,我第一次穿着戏服登台演出,虽然没有一句对白,但心里特别激动。16 岁那年,博罗县粤剧团到中山黄埔镇演出,刚好缺人,就把我招进了团。
刚进粤剧团时,因为我又瘦又小,被大家唤作“阿细”。那时候唱戏的人,男的都想唱武生,高高大大,很威猛。我一开始也憧憬去唱武生,但因为我体形瘦小不适合,所以转型唱小生。
那时每天除了演出,剩下的时间我全用来练功。摸、爬、滚、打,琢磨唱腔,“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但我一点都不觉得苦。
后来没多久,剧团被合并,听闻有些人员要被辞掉,我正暗自担心自己的前途。恰好从宝安县粤剧团来了个吴老师,他找到我,问我想坚持演戏还是改行,我当然想演戏。所以在 1965 年,我又幸运地被调来宝安县粤剧团。
当时的宝安县是边防地带,相比珠三角内陆地带,宝安县算是比较贫穷的。但我不在意,我觉得只要能在粤剧团学习就够了。当时粤剧在宝安县很流行,观看粤剧演出基本上是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宝安县一部分人讲客家话,一部分人讲粤语,所以许多人都喜欢听粤剧也听得懂,我们粤剧团每年都会去宝安下面的每个村表演。
每日苦练嗓子为日后打下基础
1970 年,宝安县粤剧团解散,大部分演员被分配到砖厂、酒厂、糖厂等企业劳动。我则被调到宝安县宣传队,宣传队的主要工作是表演歌舞。彼时全国都在推动表演现代戏,于是宣传队让我演现代京剧《沙家浜》,我演郭建光这个角色。因为京剧调子非常高,我得练嗓子。
那时,我们附近有个工人文化宫,我每天早上都去练嗓子。最早的一天,我凌晨 4 点出门,结果一看表,发现来早了,其实才 1 点,那时天都没亮,我就站在门口继续练习。现在回想觉得很值,也很难忘。当时很多演员的基本功、唱功都比我好,我唯一的特长就是嗓音比较特别,唱腔跟别人不太相同。许多同行都问我怎么做到真嗓子和假嗓子结合,还结合得那么好,其实正是那段练习经历让我掌握了发声方面的技巧。
那年我 23 岁,年纪不大。上台彩排《沙家浜》时,我站在台中间,紧张得连腿都发抖。所幸努力有了回报,正式表演那天,我很好地完成了演出,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