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宋丁:从社会学视角为深圳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5 人已围观
贰
双脚踏上深圳土地的那一刻,我的心在呐喊:深圳,我来了!
学习社会学,投身城镇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部决定恢复社会学。1980年,教育部在南开大学举办了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学专业班,并从全国18所重点高校中遴选了43名学生作为学员,我有幸进入这个集体。专业班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当年国内最有名的社会学家,如费孝通、袁方等,都是专业班的授课老师。学校还通过多种渠道从美国、德国等国家请来了国际上非常有名的社会学家,大大丰富了我们的视野。
大四的那一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社会学知识,光课堂笔记就记了20多万字。与此同时,也积极投身社会调查。课程结束后,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社会学调查报告《天津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并发表在刊物上。
1981年下半年,社会学研究生班成立,我顺利考入研究生班,成为费孝通教授门下的四名研究生之一。1982年,研究生班开学,同年秋季经学校批准,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成立,这是1953年以来国内重点高校中的第一个社会学系。
从1983年到1984年,在导师费孝通的亲自指导下,我多次前往费老的家乡,也是他做博士论文《江村经济》的江苏省吴江市(2012年9月成为吴江区)开弦弓村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完成了硕士论文,而费老深邃的人生智慧、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更是让我终身受益。
硕士研究生毕业前,费老对我们说:“我非常支持你们进入社会,在‘社会大学’中继续锻炼。”这句话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84年毕业后,我回到家乡,进入省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工作,投入城镇化、城市问题的研究中,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还在1988年出版了我的第一部专著,30万字的《城市学》。
我要去闯深圳
1986年7月,我到深圳参加一个学习班,那是我第一次来到深圳,对这座城市的一切都感到非常新鲜。虽然当时深圳的市区只有上海宾馆往东的一小片地方,但是我看到了创造“三天一层楼”奇迹的国贸大厦,看到了这个城市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这些都让人感觉十分振奋。当时我心里有一个强烈的想法:这么好的城市,我要是有机会来发展就好了。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转机出现了。当时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希望能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于是想到国外深造。就在我为出国做准备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一些知名经济学家在深圳创办了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以下简称“综研院”),他们提出要借鉴并逐步形成像美国兰德公司那样的高端智库型的研究机构模式,打造我们国家自己的“思想库”。当时我就对综研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年前那一闪而过的想法再次浮现心头,这次,我下定决心要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去闯一闯。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1991年我正式调入综研院。那年的11月3日,我坐飞机到了广州的白云机场,然后又坐大巴到了深圳,双脚踏上深圳土地的那一刻,我的心在呐喊:深圳,我来了!
很赞哦! ( )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