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有野心的深圳人
作者:梁晓声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3 人已围观
我虽没有长住过深圳,却也接触了不少深圳人,感觉他们大多都是有点“野心”的。
我将野心这个词用引号引上,意在强调含有赞赏,不带贬义。
野心这个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性解释,指对领土、权力或名利的巨大而非分的欲望。
但是,细细一想,不会有哪个人是为了占有一片领土而成为深圳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法早已宣告得清清楚楚,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平方米土地,其归属权都是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即便你是亿万富翁,你也只能在二三十年内,最长六七十年内,用金钱买下一小片土地的使用权。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怀着占有领土的“巨大而非分的欲望”成为深圳人的人,不是疯子,也是傻瓜。"炒土地"者的本质的动机和最终目的,并非企图占有它,而只不过是企图在"炒"它的过程中赚取金钱。
为了权力成为深圳人的人,我想也不是太多。因为仅就权力舞台而言,深圳毕竟太小了。太小的深圳的权力舞台,怎能满足对它怀有"巨大而非分的欲望"之人的心理呢?除非是在别的权力大舞台上失意又落魄,才会转移向一个权力小舞台寻求安慰。何况,深圳从一开始便确定了向商业城市(包括高科技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战略方针)发展的蓝图。而商业城市的特征之一,便是政治权力保障并服务于商业的规律。在一个商业时代典型的商业城市,第一位的骄子是成功的经商者,第二位才是从政者。一个对于政治权力怀有"巨大而非分的欲望"之人,在深圳怕是找不到什么良好感觉了!
为了名到深圳去的人大概也是不多的。想来想去,除了歌星们,还会有谁呢?他或她,也不过是将深圳当成较理想的学习场或集训营。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素质,便会从深圳这块跳板纵身一跳,跳往北京的……
更多更多的人,之所以从全国各地奔赴深圳,主要是为了一个“利”字吧。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利"字,我强调的,并非它的商业内涵的一面,而是它社会学内涵的一面。
既然生活在社会中,那么谁都是一个社会人;一个社会人,不可能不考虑自身利益。它包括———保障一种相对体面的物质生活的收入,选择能发挥自己某项专长或才智的职业的充分自由,参与公平竞争的激情和冲动,便于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环境……
我想,肯定的,更多更多的人,是被这样的一个社会学内涵方面的“利”字而驱动而吸引,才由别处的人毅然决然地“变”成深圳人的吧。
如果,这样的一个社会学内涵方面的“利”字,是可以不太确切地用“野心”这个词来谈论的话,那么具有这一种“野心",对当代中国人而言,实在是值得欣喜的事呢。尤其是对于当代青年人而言,倘连这么一点儿起码的“野心”都没有,那又实在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幸事。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而言,如果它的大多数人,尤其它的大多数青年人,皆能相对实现以上那么一种“野心",它必将是安定昌盛,高速发展的,前途也将是美好光明的。
在我看来,深圳是中国的第一座典型的"移民城"。也许,它还是全国青年人最多的城市和知识结构最高的城市。尤其后两点,和深圳的年轻,和深圳的现代观念为主体观念,是很匹配的。可以说相得益彰,无论认为他们选择了深圳,还是深圳选择了他们。
80年代初,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宁夏颇有名气的一位作家,曾打算调往深圳。后来由于种种愿望以外的因素,至今没去成,什么时候谈起来都遗憾得不行……
我的另一位大学同学,贵州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也曾因打算调往深圳,来寻找我的帮助,后来也是由于种种愿望以外的因素没去成,却至今“贼心不死”……
而我自己,1988年底从北影调到童影后,住房窘况大大改观,才最终灭了由北京人变成深圳人的念头。否则,尽管我觉得我与深圳缺少缘分,但也可以划归为"贼心不死"者中去。可见,曾想要去深圳成为深圳人的人,比已经去了深圳成为深圳人的人,少不了多少吧。
我曾应邀到渤海油田讲过文化创作课,结识了那个地方的一批男女青年文学爱好者。某天我收到一封从深圳寄来的信,困惑地打开一看,是其中一位女孩写来的。信中告诉我她已经调到深圳了。而且,是因为陪她父亲到深圳旅游,一下子就被深圳吸引住了。用她的话说,是"找到了某种感觉、某种缘分"。于是坐地就成了深圳人。去时是父女俩,回渤海时是她父亲一个人。她老父亲也特理解她,支持她,"自告奋勇"承担了回原单位替她办理辞职手续的义务……
我将野心这个词用引号引上,意在强调含有赞赏,不带贬义。
野心这个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性解释,指对领土、权力或名利的巨大而非分的欲望。
但是,细细一想,不会有哪个人是为了占有一片领土而成为深圳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土地法早已宣告得清清楚楚,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平方米土地,其归属权都是归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即便你是亿万富翁,你也只能在二三十年内,最长六七十年内,用金钱买下一小片土地的使用权。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怀着占有领土的“巨大而非分的欲望”成为深圳人的人,不是疯子,也是傻瓜。"炒土地"者的本质的动机和最终目的,并非企图占有它,而只不过是企图在"炒"它的过程中赚取金钱。
为了权力成为深圳人的人,我想也不是太多。因为仅就权力舞台而言,深圳毕竟太小了。太小的深圳的权力舞台,怎能满足对它怀有"巨大而非分的欲望"之人的心理呢?除非是在别的权力大舞台上失意又落魄,才会转移向一个权力小舞台寻求安慰。何况,深圳从一开始便确定了向商业城市(包括高科技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战略方针)发展的蓝图。而商业城市的特征之一,便是政治权力保障并服务于商业的规律。在一个商业时代典型的商业城市,第一位的骄子是成功的经商者,第二位才是从政者。一个对于政治权力怀有"巨大而非分的欲望"之人,在深圳怕是找不到什么良好感觉了!
为了名到深圳去的人大概也是不多的。想来想去,除了歌星们,还会有谁呢?他或她,也不过是将深圳当成较理想的学习场或集训营。积累了经验,提高了素质,便会从深圳这块跳板纵身一跳,跳往北京的……
更多更多的人,之所以从全国各地奔赴深圳,主要是为了一个“利”字吧。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个"利"字,我强调的,并非它的商业内涵的一面,而是它社会学内涵的一面。
既然生活在社会中,那么谁都是一个社会人;一个社会人,不可能不考虑自身利益。它包括———保障一种相对体面的物质生活的收入,选择能发挥自己某项专长或才智的职业的充分自由,参与公平竞争的激情和冲动,便于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环境……
我想,肯定的,更多更多的人,是被这样的一个社会学内涵方面的“利”字而驱动而吸引,才由别处的人毅然决然地“变”成深圳人的吧。
如果,这样的一个社会学内涵方面的“利”字,是可以不太确切地用“野心”这个词来谈论的话,那么具有这一种“野心",对当代中国人而言,实在是值得欣喜的事呢。尤其是对于当代青年人而言,倘连这么一点儿起码的“野心”都没有,那又实在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幸事。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而言,如果它的大多数人,尤其它的大多数青年人,皆能相对实现以上那么一种“野心",它必将是安定昌盛,高速发展的,前途也将是美好光明的。
在我看来,深圳是中国的第一座典型的"移民城"。也许,它还是全国青年人最多的城市和知识结构最高的城市。尤其后两点,和深圳的年轻,和深圳的现代观念为主体观念,是很匹配的。可以说相得益彰,无论认为他们选择了深圳,还是深圳选择了他们。
80年代初,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宁夏颇有名气的一位作家,曾打算调往深圳。后来由于种种愿望以外的因素,至今没去成,什么时候谈起来都遗憾得不行……
我的另一位大学同学,贵州人民出版社的编辑部主任,也曾因打算调往深圳,来寻找我的帮助,后来也是由于种种愿望以外的因素没去成,却至今“贼心不死”……
而我自己,1988年底从北影调到童影后,住房窘况大大改观,才最终灭了由北京人变成深圳人的念头。否则,尽管我觉得我与深圳缺少缘分,但也可以划归为"贼心不死"者中去。可见,曾想要去深圳成为深圳人的人,比已经去了深圳成为深圳人的人,少不了多少吧。
我曾应邀到渤海油田讲过文化创作课,结识了那个地方的一批男女青年文学爱好者。某天我收到一封从深圳寄来的信,困惑地打开一看,是其中一位女孩写来的。信中告诉我她已经调到深圳了。而且,是因为陪她父亲到深圳旅游,一下子就被深圳吸引住了。用她的话说,是"找到了某种感觉、某种缘分"。于是坐地就成了深圳人。去时是父女俩,回渤海时是她父亲一个人。她老父亲也特理解她,支持她,"自告奋勇"承担了回原单位替她办理辞职手续的义务……
很赞哦! ( )
上一篇:不要夸大深圳的富裕程度
下一篇:祖屋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