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 文化事业 > 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

扫码关注

祖屋

作者:李小甘 来源:《我的光辉岁月——深圳散文四十年》 责任编辑:pengfei 2023-01-13 人已围观

我十几岁便离开故乡,出外求学,但每年都要回去一两趟,回乡时又都要去看看祖屋。

祖屋是爷爷的爷爷那一代人盖的。墙角长满了历史的青苔。宅院坐北朝南,气度泱泱。门口,有一对花岗石雕凿的石鼓,沉实的两扇大门是用上好的檀木造的,一推门,吱哟作响,透出一股凛然与庄重。房子很大,厅、堂、廊、阁俱全,门里有门,房中有房,我从小就觉得它有一种莫名的神秘与空寂。庭院中有一缸,缸中荷花举艳,青殒飘翠。缸边有深幽幽的井,家人提水,用长长的细麻绳系着小桶垂下去,抖几抖,让桶口倒扣下去,再将水桶吊起。长年累月,井绳竟将石井磨得油亮。井水纯凉,潺暑时,淋井水便成为我最喜欢的消暑办法,成桶的井水从头淋下去,便有一种沁心润肺的清爽。

屋外,有不高的围墙,墙与屋之间的旷地,有近亩。在爷爷那一代,那是花园,植有各种果树与花卉,其中有三株高大的夜来香树,夏日时花开满树,从海边吹来的湿润的南风挟着清馨浸漫了整个宅院。到了我父亲这一代当家时,花园已辟为菜园,春种青蔬,秋植瓜豆,但园中一直保留有龙眼树、杨桃树等。黄昏时,我爱攀到龙眼树上,看夕阳下牵牛荷锄而归的农夫,听田埂上晃悠悠而来的卖货郎的吆喝……

祖屋记载着我祖先的一段辉煌。我曾祖父经商,栈号“三合行",鼎盛时期,名下有水果行、杂货铺、布店和轮船公司,轮船往返于汕头市与香港之间。我父亲小时候,在城里买东西,报声爷爷的大名,再用狼毫小楷笔签个名,便任择任取。当自行车像现在的"奔驰"汽车一样名贵时,一辆英国“三枪牌”单车已被我父亲几兄弟玩得残旧而搁之一隅。

可到我爷爷这一代,好读书,且读的是洋书,二十年代便在美国人在苏州办的东吴大学读书,精研凡士林的科学应用,由此获得了博士学位。爷爷不擅商道,毕业后回乡当中学教书先生。因而祖屋里渐渐多了书籍,少了银元。记得我小时候爬上过一个尘封的阁楼,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发现了数不尽的书刊,而且几乎都是化学方面的英文书。翻了一阵,才偷挟了一本纸质发黄的《孙子兵法》,溜下来,这本书现在还静憩在我“甘草斋”的书架上。

祖屋又是与我奶奶的慈爱联系在一起的。奶奶缠着三寸金莲,却常爱一步一蹶地到城里晤她的老姐妹们。回来时,便会慢慢解开她那件灰蓝色的斜襟外衣的布钮,变戏法般地掏出一小包用手帕包着的食品,或是几块花生糖,或是几片云片糕,或是一把葵花籽。雀跃之余,我总忘不了亲一亲奶奶那发皱了的脸颊。奶奶不太识字,但剪得一手好剪纸,冬日里,她爱坐在门槛上,沐着从飞檐翘角的屋顶上透下来的懒洋洋的阳光,聚精会神地剪出一只只蜻蜓、一对对鸳鸯、一双双喜鹊,沉浸在一种美的创造中……

奶奶年轻时便守寡,爷爷生前恐怕与她厮守的时间也不多,我奶奶一定没见过我爷爷在大学足球队踢前锋时的英姿,她也一定听不懂爷爷用英文吟诵莎士比亚诗文时的美妙,她只懂得默默地奉献,苦苦地等待。奶奶的眼睛不太好,见风便流泪,大概正是年轻时哭得太多的缘故。

时光荏苒。近些年来,故乡的变化神速,村口那棵古榕早就让道于宽阔的柏油路,祖屋在四周拔地而起的楼群中显得更为落寞。终于,伯父与父亲他们,开始商议把祖屋拆了,与人合建宿舍楼。

前年夏天,祖屋终于给拆了,父亲在长途电话里的声音有点颤抖,令人有种莫名的伤感。我理解他的心情,请人给祖屋拍了录像片留念。去年秋天,当一场秋雨带来了冷漠的寒意时,我回到了故乡,看着祖屋的宅基上,新矗了两幢七层高的楼房。但消逝了的,是那令人魂牵梦萦的祖屋,是许多尘封了的往事,是一个了结了的时代……

附近,沉闷的打夯声还在响着,村里的祠堂也被拆了,据说那里会改建成一个购物中心和一个停车场……

1994年10月
选自《莲花山夜话》,海天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