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的位置:首页 > 改革之路 > 口述史 口述史

扫码关注

孙振华:用公共艺术留下深圳精神史

作者:戴北方、林洁、王璞 来源:《深圳口述史 2002—2012》 责任编辑:Gangan 2022-12-15 人已围观


▲口述者:孙振华
口述时间:2019年3月3日上午
口述地点:深圳雕塑院
 
孙振华
 
1956年11月出生于湖北荆州,先后在文学、美学、美术史专业学习,获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学位,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深圳雕塑院院长,现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文化部优秀教材二等奖、深圳大鹏文艺奖。
 
深圳这座城市倡导将理论、学术跟具体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所以来深圳对我的人生最大的改变就是,在学者之外,我同时也是一个实践者,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同时进行公共艺术的实践。许多年来,我甚感欣慰的是:深圳这座城市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我也为深圳尽了一份力量。
 
孙振华用公共艺术留下深圳精神史
 

 
如果当时继续留在学校教书,就像看电视剧,提前把结局都看到了,里边的人再怎么演都是那个结局,所以看着看着就没了激情。
 
意外与雕塑结缘
 
在江汉平原上,有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荆州,我就在那里出生长大。我的母亲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1949年之前就从师范学校毕业,我与我的姐姐和妹妹得到了母亲非常细致的照顾和教育。虽然当时生活条件不能和现在相比,但家庭氛围比较自由,崇尚文学,父母出差带回来的礼物就是书,这使我养成了一种比较理想主义、不被现实功利所左右的人生态度。
 
后来,我进入华中师范学院(现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记得在1980年左右,我第一次从电视上听说我国要招收博士研究生,当时我就跟父母说,我这辈子一定要读个博士,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后来会专门和雕塑打交道。
 
从中文系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在文艺理论教研室担任助教,之后考取本系文艺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1985年10月,我无意中看到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招收中国雕塑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的简章。其实当时我对这个专业完全没有了解,相关的专业资料也非常少,但是简章里提到这个新的学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实地考察,考察历史废墟。
 
这一点非常符合那时候年轻人想到处跑、到处看的浪漫冲动,让当时一直在书斋里打转的我很受触动,似是一种废墟的诱惑和荒原的呼唤,于是我就报了名。当时美院有学这个专业的人都没有考上,我竟一下子考上了。
 
博士毕业后,我留在浙江美术学院,在刚成立不久的美术史论系任教。
 
被满地都是理想与机会的深圳所吸引
 
1992年,深圳开始做城市雕塑规划,我因此被借调到深圳,也因此改变了人生走向。
 
那是我第一次踏足深圳,在借调的三个月中,我真正感受到了这个被时代选中的城市:没有条条框框,只有满地的理想与机会,英雄不问出处,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与梦想。
 
那时我就想,如果继续留在学校教书,其实我从我的导师身上就能提前看到自己的归宿。我的导师当时已经80多岁了,可以说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和学术研究,最后变成学校里的一个老前辈。他虽然满腹学问,受人尊重,但是,这中规中矩的生活就像看电视剧,提前把结局都看到了,里边的人再怎么演都是那个结局,所以看着看着就没了激情。我想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而深圳则不太强调让一个人局限在书斋,我可以将自己的所学与具体的社会实践、城市的新需求产生关联。
 
回到杭州之后,我就要求调来深圳。
 
浙江美术学院历史悠久,地处西子湖畔,是中国最好的美院之一。听到我要走的消息,学校里很多人都不理解。几年之后,有些老师碰到我甚至还有同情之意。尽管如此,我的决心不改。1993年10月,我如愿调入深圳雕塑院。到深圳前两年,很多人还在担心我能否适应深圳,但至今我从未后悔做出这个决定。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很赞哦! ( )

评论

0

搜一搜